
四岁女童江雨惠(Megan Khung)被虐待致死的案件引起高度关注,其生母和生母的男友已被判刑。社会及家庭发展部表示,女童生前就读的幼儿园曾发现她的身上有明显伤势,并向幼儿培育署提交了一份由女童的社工撰写的报告。然而,该报告并未充分描述伤势的严重程度,导致相关机构干预不足。
社会及家庭发展部发言人回复《8视界新闻网》询问时,提供当局在2019年3月发现江雨惠身上有伤势到她死亡前那段期间,当局采取了哪些行动的相关细节。
发言人表示,在2019年3月19日,江雨惠当时就读的幼儿园Healthy Start Child Development Centre曾发现她的身上有明显伤势,并在同年4月初由社会服务机构的社工向幼儿培育署提交了一份报告。
报告中说明,社会服务机构已为江雨惠制定护理计划,而江雨惠的母亲也同意让她搬去与外婆同住。
报告最后提到,自2019年3月19日起,江雨惠看起来情绪良好、没有再出现新伤,且每日如常到幼儿园上学。
幼儿培育署收到报告数日后向该幼儿园跟进时,园方确认江雨惠状态良好,且每日继续上学。根据幼儿园提供的信息,幼培署当时没有理由怀疑其中存在虐待儿童的行为。
江雨惠在2019年9月退学后,社会服务机构的社工因对此案感到担忧,包括有关江雨惠的下落问题,而咨询过儿童保护专责中心(Child Protection Specialist Centre)。该中心建议社工继续与江雨惠的外婆保持联系,并争取机会当面确认女童的状况。
同年10月,社工也通知了幼培署有关江雨惠退学的事宜,也透露已就此案联系儿童保护中心。当时,社工还向幼培署查询江雨惠是否转到了其他幼儿园上课,但当局经查证后找不到江雨惠在其他幼儿园的入学记录,并建议如果对她的下落存有顾虑,应报警处理。
据了解,江雨惠的外婆在2020年1月向警方报案孙女失踪。江雨惠遭生母和其男友虐待长达一年,最终于2月21日至22日之间,被生母的男友暴打腹部丧命。
过去十年发生至少八起虐童致死案
社会及家庭发展部发表文告表示,过去十年,有至少八起虐童致死案是在社会服务机构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一些案件是因为父母拒绝让外人接触孩子或向外人提供有关孩子行踪的虚假信息,导致当局无法及时干预;有些则是因为社会服务专员提供的干预不足,或错误评估案件的严重性所致。
当局以这些虐童案为借鉴,在近几年增加了举报渠道、为社会服务机构推出指导框架,以及加强幼儿园的工作流程,协助他们更好的处理和通报可能被虐儿童的事件。
若怀疑儿童被虐 幼儿园须在24小时内上报
江雨惠在2020年2月被虐待致死前,其幼儿园教师曾经发现她的身上有瘀伤,还警告女童的母亲不得向她进行体罚,她的母亲随后让女童退学。
事件发生后,当局在2021年加强了幼儿园的工作流程,指导幼儿园在怀疑儿童被虐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包括在24小时内上报幼儿培育署。如果怀疑儿童被性侵,幼儿园须在两小时以内咨询全国防暴及性骚扰热线。幼儿园也必须使用图表记录儿童身上的伤势,而不仅仅依靠书面描述。
如果怀疑被虐的儿童经常缺课或无正当理由退学,幼儿园须通知负责该儿童的社工或儿童保护官。如果社会服务机构或儿童保护服务处都没有接触过该儿童,幼儿园则须将事件上报幼儿培育署,再由当局评估是否有必要通报儿童保护服务处。
社工若无法追踪儿童下落 应报警
社会及家庭发展部也在2020年针对社会服务机构推出了指导框架,列明机构无法追踪到孩童的下落时所需采取的行动,例如立刻报警处理。
当局也在2020年加强了对可能被虐儿童进行面对面和视讯评估的规程,更明确地列出社工和儿童保护官应该在什么情况下进行面对面访问,以及在进行访问时应该注意什么事项。
当社工或儿童保护官接获通报时,他们会先通过视讯或电话和孩童、其家属和相关人士取得联系。一旦发现孩童有被虐待的可能性,当局将立刻展开家访。儿童保护官进行家访时,会检查孩童的身上是否有伤势,并与儿童和家长以及相关人士进行个别访问。
儿童保护服务处在2023年处理了大约2000起高风险和安全隐忧的虐童案件,其中约800起涉及0至6岁儿童。大多数案件的投报来自学校、医院、警察和其他社会服务机构。
公众如果怀疑有儿童被虐待,可拨打全国防暴及性骚扰热线(1800-777 0000)、通过社会及家庭发展部网站举报,或在紧急情况时报警。公众也可通过SG生活助手(LifeSG)应用程序通报这类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