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科技“高能”来袭 潮流生活方式中心
既然是“购物”中心,那么招商和入驻品牌情况也是不可回避的焦点之一。
从商业运营角度来看,福南数码生活广场的开业入驻率达95%,190多个品牌围绕六大主题展开——科技、艺术、娱乐、健身、时尚和品位,其中超过60%是新加坡本土品牌,超过30%是首进新加坡的品牌或概念店、旗舰店。不仅本地消费者可以尽兴而归,更能满足热衷于体验、希望把新加坡特产带回家的海外游客的需求。
在商场4层引进联办独角兽品牌“wework”,为中小型企业的孵化以及购物中心客流的“开源”都提供了双重便利。

同时,福南数码生活广场的升级亮点之一还在于其科技的升级,为消费者提供了数字化服务的新体验。
购物中心提供智能导引,刷脸就能推荐最适合客人的东西:项目中有约40个智能导引,顾客可以使用导航系统,找到去店面的最短路线,并可浏览和搜索最新商品。这些智能导引通过传感器运行,还可以根据大数据分析得出的顾客喜好进行产品推荐。

到2019年底,顾客还可以期待机器人随身代劳的免提购物和全天候的“点击-收货”直通服务......
其次,福南还有超棒的黑科技——智能停车预订系统,消费者可以通过凯德星应用程序提前一天预订,抵达后将被引导至预定好的车位。简单来说就是不用自己找车位,直接刷手机,机器自动推荐最近的停车位。而且不用自己记住车位,系统自动帮你记在手机上,再也不用为了找不到车而影响“买买买”的好心情。

同时,福南还会为“自行车旅行枢纽”用户通过凯德星提供淋浴间使用权限的等贴心服务……
除了购物中心,办公楼也应用了诸多智慧科技。除了巨大的办公空间,福南办公楼还提供移动式数字平台、智能停车场与智能访问系统,建筑设计和物业管理中也大量使用科技,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安全性和能源效率。福南办公楼已达到98%的预入驻率,其创意中心的位置和新加坡市政区中心的优势,吸引了优质和多元化的办公楼租户的入驻。

经过改造后的福南数码生活广场是新加坡首个拥有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城市农场的购物中心;拥有新加坡首个购物中心里的室内足球场和剧院;也是新加坡首个允许骑自行车穿过建筑的商业项目,并辅以专用的自行车旅行枢纽……其实这个拥有着多项第一的“新”项目在购物中心业界里算的上“饱经沧桑”了,而这个“老者”也用了3年的时间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传统IT行业更新换代的励志故事。
从“小贩市集”到“城市地标” Funan的“前世今生”
福南的前身——福南数码广场曾是新加坡的数码商城,以售卖各类前沿电子产品而备受年轻人青睐。2015年12月11日,凯德商用新加坡信托宣布,福南数码生活广场(Funan DigitaLife Mall)从2016年第三季开始将闭店三年进行焕新升级。
而在此之前,这个项目就拥有着浓重的“商业”色彩。
1977年,这里叫Hock Lam Street,是新加坡小贩聚集的地方之一。

1985-1997名叫Funan Centre,当时是普通的购物中心。

1997改名为Funan IT Mall,当时做了小型翻新。

2005年后才改名为Funan Degital Life Mall福南数码生活广场。

顾名思义,福南数码生活广场(Funan Digital Mall)是一个购买与电脑和科技有关的所有产品的地方。位于维多利亚街 (Victoria Street) 和桥北路 (North Bridge Road), 福南数码生活广场将其定位为亚洲领先的 IT 商场,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漫游于各个数码专卖店。

这是 IT 技术人员的天堂,因为最新和最广泛的数码配件在这里都有出售,从笔记本电脑和台式电脑到打印机和数码照相机,应有尽有。该数码商场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就是物有所值,因为这里的专卖店所出售的产品具有很强的价格竞争力。福南数码生活广场还提供免费无线上网服务,以及多家餐馆和娱乐设施。
为了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其业主凯德集团决定让福南数码生活广场在2016年第三季度闭店重建,并由国际顶级设计公司——伍兹贝格操刀设计。
改造后的福南数码生活广场面积8.25万平米,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六层商业零售中心、两幢六层办公楼;和一个九层楼的共同生活服务公寓。其长租公寓部分由凯德集团的全资子公司雅诗阁(Ascott)旗下的新品牌lyf负责运营。lyf是面向热爱社交、喜欢社区协作的千禧一代推出的品牌,管理著福南9层的279间公寓。


结语
作为国际商业地产存量改造的又一范本,新加坡福南数码生活广场充分利用其自身的地缘优势联通整座城市。

同时,从1985年凯德打造的Funan Centre到今天,30年间,福南在不断刷新消费体验,也诠释了经典项目强大的生命力。
打破传统数码城死板的模式,注入了新的元素,消费者在购物的同时享受无可取代的新体验,凯德集团凭借自身强大的数字优势赋能商业发展,实现场景、品牌的“高能”升级,福南数码生活广场的改造模型也为国内商业地产行业的存量更新提供了新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