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东线第四阶段6月通车 别错过地铁站内的艺术装置

汤申-东海岸线第四阶段的七个地铁线将在下个月23日通车,站内都将有独特的建筑和艺术装置。(图:王秀喻)
汤申-东海岸线第四阶段的七个地铁线将在下个月23日通车,站内都将有独特的建筑和艺术装置,让记者带你提前去参观!
陆路交通管理局多年来通过“艺术之旅”(Art in Transit),让地铁站的站厅和月台等空间成为展出艺术作品的平台。
丹戎禺

丹戎禺站两个出口的雕塑就是以声镜为灵感。(图:王秀喻)
1930年代,英国殖民政府原本计划要在本地设置五到八个声镜(sound mirrors),但因环境声音太大声而没有实现。20世纪研发的声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用于监听天空的声音。
丹戎禺站两个出口的雕塑就是以声镜为灵感,出自本地艺术家Bani Haykal之手的作品名为“Telinga Ekologi Kita”的雕塑,大致翻译为“我们生态的耳朵”,仿佛是周围的植物“长出了耳朵”,正在倾听周围发生的一切。
加东公园

加东公园站厅展示的照片将加东公园过去和现在的面貌结合在一起,让通勤人士在旅途中也可踏上时光与记忆之旅。(图:王秀喻)
加东公园站厅展示的照片将加东公园过去和现在的面貌结合在一起,让通勤人士在旅途中也可踏上时光与记忆之旅。
艺术家薛颖珊和Tania De Rozario利用图像处理效果,让旧时的照片仿佛是投影在现在的加东公园,将不同时代的景象融为一体,同时也让人联想到60年代的公园户外电影放映。
通勤人士可以从这些照片旁边的说明,深入了解照片背后的故事,更加认识加东公园的历史和故事。
丹戎加东

丹戎加东站展出的艺术品就以Big Splash作为背景,混合了过去的图片,创造出融合新旧的拼贴。(图:王秀喻)
水上乐园Big Splash曾是东海岸公园的地标,丹戎加东站展出的艺术品就以Big Splash作为背景,混合了过去的图片,创造出融合新旧的拼贴。
艺术家Sim Chi Yin认为,这会造成时间和视觉上的不和谐,鼓励通勤人士思考时间的流逝,以及历史和记忆如何交织在一起。
通勤者每次乘坐电动扶梯上下时,可以从不同视角欣赏这个作品,对作品的体验也会有所不同。
马林百列

艺术品“Walk”仿佛像一块1970年代时期的橡皮泥,希望唤起纯真和欢乐的感觉。(图:王秀喻)
在马林百列长大的艺术家洪树群,灵感来自于自己的童年记忆以及周围的游乐场。
她的艺术品“Walk”仿佛像一块1970年代时期的橡皮泥,希望唤起纯真和欢乐的感觉,但艺术品也不仅仅为了怀旧。
雕塑也象征着生命的旅程,向在马林百列 站度过人生、为马林百列丰富历史做出贡献的人们致敬。
马林台

展示在站厅的谱系图,由椅子代表每一位家庭成员,象征着多元化和多代同堂的家庭。(图:王秀喻)
艺术家陈谦毅为了创作马林台站的这个艺术品,访问了东海岸的居民,向他们了解他们的家族历史,从中获得灵感,通过作品来探讨家族谱系、历史和纠葛。
展示在站厅的谱系图,由椅子代表每一位家庭成员,象征着多元化和多代同堂的家庭。站内两个谱系图象征着两户家庭的家庭关系,目的是帮助人们理解和欣赏家庭中不同的文化和世代。
陈谦毅也表示,家中的椅子对他来说非常有象征性,因为每一位家庭成员都会有自己喜欢的椅子,因此才会选择用椅子来代表家庭成员。
实乞纳

金属的反光表面就像是月球借用阳光,创造出一种有趣的错觉。(图:王秀喻)
走进地铁站月台,就会留意到上方由不同形状组成的艺术装置。
艺术家陈玮湘从实乞纳的名称得到灵感,“Siglap”的意思就是“隐藏的黑暗”,源自于马来语“Gelap”。
陈玮湘使用谷歌地图探索月球地形,发现月球表面的阴影可以揭示月球凹凸不平表面的隐藏信息。
她的作品通过金属穿孔展示这些阴影,象征着黑暗如何被揭示而不是隐藏。金属的反光表面就像是月球借用阳光,创造出一种有趣的错觉。
碧湾

艺术家郭修贤以定格动画的方式展示这些照片,其中包括其他同名的地点,添加了有趣的转折。(图:王秀喻)
碧湾附近区域因为填海工程改变了许多,艺术家郭修贤从中得到了启发,决定结合碧湾现在的面貌以及想像中的未来面貌。
郭修贤以定格动画的方式展示这些照片,其中包括其他同名的地点,添加了有趣的转折,让通勤人士以独特的视角了解碧湾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简单的样子,展望未来可能变成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