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副總理兼貿工部長顏金勇今日在第九屆東協論壇(ASEAN Conference)上指出,美國通過關稅爭取「公平貿易」並推動關鍵產業回流的政策,已成為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共識,且因財政赤字問題,關稅將成為美國政府的重要稅收來源。
這一趨勢將對亞洲企業產生深遠影響。他提醒企業,不應期待美國政權更迭後關稅政策會消失,而需為長期高成本貿易環境做好準備。演講引發了與會各國政商界人士的高度關注,多位專家認為這標誌著全球貿易進入"後WTO時代"的新常態。
01 美國關稅政策:從戰術工具到戰略支柱的演變
顏金勇部長深入分析了美國關稅政策的演變邏輯。他指出,自2018年特朗普政府發動貿易戰以來,關稅已從臨時性貿易救濟措施逐步演變為美國的核心戰略工具。
"民主黨和共和黨雖然在許多議題上存在分歧,但在利用關稅作為談判工具,推動「轉岸」(reshoring)和「近岸」(nearshoring)生產策略,促進位造業回流方面達成了罕見共識。"
這一判斷得到了最新數據的佐證。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預測,2024財年聯邦財政赤字將達1.6萬億美元,關稅收入已成為彌補赤字的重要來源。
更關鍵的是,隨著"近岸外包"戰略的推進,美國本土製造業利益集團已形成強大的政策遊說力量。顏金勇警告:"企業不應抱有幻想,認為2024年大選後政策會出現逆轉。無論誰入主白宮,保護主義基調都將持續。"
02 企業需調整供應鏈應對審查與成本上升

圖源:ASEAN Conference視頻截圖
顏金勇指出,企業需重新評估對美出口策略,可能需為美國市場建立獨立的生產線和供應鏈,以符合日益嚴格的審查要求。以半導體行業為例指出,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已吸引超過2000億美元投資回流,這些企業必然要求維持關稅保護。
"我們注意到,一些跨國企業已經開始實施'雙軌制'供應鏈:一條服務美國市場,一條服務其他地區。"
這種趨勢正在產生連鎖反應:
◎ 生產成本上升:越南、墨西哥等"近岸"生產基地的租金和工資快速上漲;
◎ 認證壁壘提高:美國對"原產地規則"的審查日趨嚴格;
◎ 技術脫鉤風險:關鍵行業可能出現兩套技術標準體系。
不過,顏金勇也透露了積極信號:新加坡正與美國就藥品等關鍵商品進行"關稅豁免"談判。"我們的優勢在於供應鏈的可靠性和高標準,如果能證明新加坡企業能增強美國供應鏈韌性,就可能獲得特殊待遇。"
03 多邊貿易體系未消亡但改革壓力增大

針對 "美國是否放棄多邊貿易體系" 的爭議,顏金勇展現了敏銳的洞察力:"美國沒有退出WTO,但正在重塑其規則,他們想要的是一個能更好服務'美國優先'的國際貿易框架。"
他預計,未來WTO改革將圍繞三個核心議題:國有企業補貼問題、強制技術轉讓規範、環境與勞工標準。
針對美國與越南等國的雙邊協議是否削弱東協地位的問題,顏金勇強調,關稅問題需通過雙邊談判解決,但這不影響東協深化內部合作。
顏金勇呼籲東協國家加強區域合作:"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需要通過'東協+3'等機制增強集體議價能力。"並透露,新加坡正與馬來西亞、印尼探討柔新經濟特區與峇淡、民丹及吉里汶(BBK)自貿區的聯動,推動「新加坡—柔佛—廖內」(SIJORI)三角經濟合作。
04 企業應對指南從成本轉嫁到供應鏈重構
馬來西亞代表劉鎮東副部長的發言進一步豐富了討論維度,他提出,東協需要超越傳統的自貿區思維,制定統一的產業政策。"當全球都在實施《晶片法案》、《通脹削減法案》時,我們不能只做規則的接受者。"
這一觀點得到多位與會企業家的響應。印尼工商會主席表示,東協應重點培育三大產業鏈:
◎ 綠色能源與電動汽車
◎ 數字經濟基礎設施
◎ 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顏金勇為企業開出 "應對清單":
成本預判:將關稅成本納入長期定價模型,避免依賴短期政策波動;
產地分流:針對美國市場建立專屬生產線,滿足 "近岸生產" 審查要求;
政策跟蹤:關注美企遊說動向,利用雙邊談判爭取行業例外條款;
區域聯動:借力新馬印尼三角合作區,構建彈性供應鏈網絡。
新加坡國立大學貿易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企業教授在會後評論中指出:"顏部長的講話揭示了一個根本性轉變——全球貿易正在從'全球化1.0'進入'板塊化2.0'時代。未來的競爭不僅是企業間的競爭,更是區域經濟集團間的競爭。"
這場以 "後關稅時代的亞洲貿易格局" 為主題的論壇上,顏金勇的分析被與會企業視為重要風向標。隨著美國將貿易政策與產業安全深度捆綁,東南亞經濟體正加速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重構區域合作框架。這一共識將為即將召開的東協峰會奠定重要基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