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這個小紅點上
竟然有這麼多的男校,女校
而且還都是不易進的名校

新加坡前20的中學裡面
大多數都是純男校或純女校
混校不多
男校包括華中、維多利亞
公教、萊佛士書院和英華等

女校包括美以美、南洋
萊佛士、四德女子
新加坡女子和聖尼格拉等

哪些就讓人好奇了
為啥新加坡要設立這麼多
男女分校呢?
其實,男女分校在國際上
一直是一個
充滿爭議的話題
新加坡男女分校
新加坡的初級學院是混校的
但是中學有許多是單性學校
而且通常比較有名氣

許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子女
去讀男女分校的中學或者小學
但是,實施男女分校的
原因有這些
提高學業成績
男女分校在中學階段
更容易使得孩子
在學習上集中精力

對晚熟的男生
男校更容易讓孩子
在單一的環境中
建立信心和成長
多項研究結果都
支持了這個觀點
2002年英國國度
教育基礎基金會針對2954所
高中實施的調查結果顯示
男女分校的學生成績要
明顯優於男女混校

2009年英國統一初中
畢業考試(GCSE)中
獲得A+和A(評分從A到U不等)的學生
人數最多學校的排名中
前十名幾乎都是男女分校
在前50名中也占了80%

韓國影響力最大的媒體《朝鮮日報》
於2009年首次公布了韓國高考
「大學學術能力測試」的各校排行榜
在對1217所文科高中學生的語文
數理和外語成績進行比較時
發現男女分校學生平均分
比混校高出12到14分
文科高中前100名的學校中
只有31所是混校
剩下的近7成是男女分校

澳大利亞教育研究委員會(ACER)
2000年發表的一項
耗時六年的調查結果顯示
男女分校的學生比混校的
學生成績好15~22%
並且更喜歡學習
生活態度更積極
對學校的信任度也更高
男女單一學校到底有什麼利與弊呢?
1.認為男女的大腦結構有差異:
很多腦科學家證明,男女的大腦結構有差異。男性的大腦擅於理解邏輯和空間信息,女性的大腦則擅長理解情感和語言。另外,男性和女性的記憶方法、畫面理解能力、情感處理方法也不同。
這些差異導致了男生和女生在感興趣的科目、行為舉止、學習速度、對待教師的方式、與朋友的相處方式的不一致。例如PISA測試中的男女生得分差,可以明顯地發現女生在閱讀能力上優於男生,在數學能力上則劣於男生。
2. 格局男女採取不同的教學方式
例如男生喜歡競爭,女生喜歡合作;對男生用響亮的命令語氣,而對女生用輕聲的溫和口吻說話;採用男女分別會感興趣的書本教材、語音教材;男校里男老師多,而女校里女老師多。
3.部分男女分校的辦學者認為,分校不需要在意異性的看法:
女生也能當團隊里的指導者,在體育活動和理科實驗中更加活躍;跟男女混學的學校相比,戀愛方面的煩惱更少;形成的友誼更持久,尤其是初高中六年一貫制;可以討論一些女生僅有的,或的男生僅有的話題;同性教師更容易成為學生的榜樣和典範;不害怕在異性面前丟臉,勇於回答問題;不需要過於在意容貌與打扮,更容易集中精神;注重男女特色的教育,日本的女校會教茶道、插花、和服的穿法等;男生在身體上、精神上的發育都晚於女生。
4.宗教要求
這類學校頗具爭議,也基本上針對女性,並以穆斯林國家和儒教國家為主。這類學校設置的初衷,基本上都是為了限制女性與男性正常接觸。因為在這些宗教文化里,女性總是與性和生殖密不可分,她們隨時隨刻都有可能誘使男性犯錯,為了保護男性正常學習,最好就是將他們各自分開。如果深入了解下,不難發現這些學校里教育,摻雜了許多宗教內容,從小灌輸女性順從丈夫、父兄的意思,其實就是洗腦。
為什麼中國不流行男女分校呢?
男女分校的起源是女性沒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學校默認不招收女生,所以女性才需要單獨立校。這種單性別教育是建立在男女教育不平等的基礎上。所以男女同校一直都是女權主義極力推行的性別平等權利之一。
這種單性別教育在20世紀中葉以前是世界主流,但是到了20世紀末就已經非常式微了。大部分國家都實現了男女同校。資料顯示,截止2003年,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單性別學校都不到總學校比例的2%,但仍有以下國家和地區單性別學校超過10%:包括比利時、智利、新加坡、英格蘭、香港、以色列、紐西蘭、澳大利亞、韓國與大部分穆斯林國家——可以看出來,文化傳統和宗教因素還是致使單性別教育推行的重要因素。
具體到中國,可能是參考了蘇聯老大哥吧。蘇聯在1917年就規定了所有學校必須男女同校。中共的性別政策也是建立在「男女都一樣」的基礎上,所以很自然地就摒棄了單性別教育。
不過現在流行貴族化教育,這種風尚似乎又有拾起來了傾向。有些教育學理論也認為男女分校有助於學生專心讀書,我個人還是覺得很扯淡的。畢竟學校教育不僅僅是知識教育,還有社會教育。男女同校有利於學生建立正常和諧的交際圈——當然這牽扯到價值觀的問題。在國內的大家可能不太需要考慮這個問題,國內默認都是男女同校。倒是移居國外的朋友經常會討論是讓孩子上單性別學校還是混合校。
男女同校的堅決擁躉,但是不排除有些父母確實喜歡單性別學校純粹的氛圍。畢竟在這種性別平等的大時代下,能存活下來的單性別學校通常都是歷史悠久的名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