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新加坡

2020年02月19日   •   1萬次閱讀

去年的時候,帶孩子去了一趟新加坡。孩子年齡大了,我計劃每年帶她去國外玩一玩,她自己選的新加坡。她在幼兒園的時候學過一首歌叫《咖喱咖喱》,裡面有一句「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咖喱肉骨茶印尼九層塔」。然後,她就一直對新加坡這個國家很感興趣。其實,現實和夢想的還是不太一樣,到了新加坡的第一頓飯就給她點肉骨茶,是辣的她吃不了。

新加坡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國家。我記得咱們國家改革開放,放開出國旅遊的時候,最早就是新馬泰。新加坡其實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國家:城市國家,袖珍國家,非常的小。我查了一下新加坡是700多平方公里,天津市西青區就500多平方公里,那就是說新加坡這個國家比西青區都大不了多少。小有小的缺點,小也有小的優點。相對來說人口要是不多,社會構成比較簡單,那麼進行社會改造改革,執行起來的難度可能也會小一點兒。如果能趕上一個好的領導人,那麼它發展起來的阻力肯定比一個很大的國家要小得多,發展的速度可能也是比較快的。新加坡也就是有一個非常好的領導人——李光耀,所以現在發展那麼快。

我對新加坡最感興趣的地方就是新加坡呀是這個世界上除了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外,華人建造的唯一一個國家,而且這個國家建設的非常成功,在全世界範圍都受到了尊重。在這裡,我想說一下我的一個小發現,是一個非常不嚴謹的「理論」:縱觀世界範圍,無論從各個角度範圍來說,都是北方地區發展的比南方好。首先,北半球比南半球發展的好,北半球的已開發國家多;歐洲範圍北歐比南歐發展的好;美洲也是,北美洲比南美洲、拉丁美洲發展的好;亞洲其實也差不多,發展最好是東北亞。我們可以「簡單粗暴」理解一下就是天氣越熱,人就越懶,勞動生產率就會偏低。熱帶地區物產比較豐富,不容易餓死,所以人民奮鬥的動力可能就少一些。我這次在新加坡聽到一個故事:馬來西亞有一年乾旱,糧食收成不太好,所以人們就只能通過吃香蕉渡過難關。

這個北方比南方好規律其實被我們華人打破了。我們國家南方發展的比北方發展好,比如深圳,珠三角,長三角。在世界範圍內尤其是新加坡,它幾乎坐落在赤道上,熱帶地區幾乎就沒有什麼已開發國家,只有我們華人創造了新加坡,能夠成為一個經濟發展這麼好的國家。我覺得這跟我們華人的智慧有關係,聰明、勤奮,然後儒家思想給人一種很積極的入世態度。

新加坡最早東吳有一個文獻裡面有記載,十八十九世紀的時候,新加坡是屬於馬來柔佛王國的一部分,後來英國人萊佛士抵達新加坡與柔佛蘇丹簽訂了一個協議開埠。19世紀20年代的時候,新加坡逐漸就淪為殖民地,成為英國在遠東非常重要的一個政治經濟軍事的一個中心。萊佛士是新加坡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對新加坡的開發,包括法制的建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新加坡有今天有他很大功勞,另外一個更有功勞得就是李光耀先生。

新加坡是怎麼從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到人均GDP世界名列前茅的國家?新加坡建國之前,基本上就是靠轉口貿易,自己沒有什麼自主權。後來,和其他的發展中國家一樣的尋求民族工業化的道路,對於進口商品徵收關稅,保護自己的民族產業。隨著1965年新加坡脫離了馬來西亞自己建國,周邊關係非常的差,所以新加坡的支柱轉口貿易受到重創。新加坡又開始轉向出口型經濟,就是世界工廠做貼牌兒生產。在這個時候,新加坡打開了國門,取消了進口關稅,也沒有外匯管制。新加坡就走上了一條非常自由開放的經濟道路。

到了70年代之後,有了一定的原始積累,新加坡開始轉向資金密集型產業,比較突出的就是電子產業;90年代之後,新加坡又開始轉向知識密集型的產業,比如說生物、金融、教育、醫療,各種服務業也是非常發達。大家可以看出來,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是多變而準確。李光耀和新加坡的領導者們有非常好的預見性和決策能力。他總是能夠選擇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新加坡往往總是走在每個時代的前面。李光耀治國的標準,就是只要對新加坡好,新加坡人民好就可以,其他都不重要,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和新加坡的外交關係那麼複雜。

聊了一些枯燥的上層建築的東西,聊一聊一些小的感受吧。新加坡的氣候是典型的熱帶氣候,沒有四季,只有雨季和旱季。我在新加坡的時候,導遊跟我們說,新加坡其實就是兩個季節:一個室內一個室外,室內空調給的特別足,室外就是濕熱悶熱,就這樣的兩個季節。

我一個朋友他是天津人,後來全家移民到新加坡。他有一個特別感性的認識,我特別有感觸。他說到了新加坡以後,他記不住事情。因為在天津的時候,四季分明。我們回想起某些事情的時候,有一個自然環境的背景。比如說幹什麼事,那天穿的什麼衣服,短袖長袖,戴沒戴帽子,颳風還是下雨還是下雪?樹上有沒有落葉?是冬天還是秋天?有這樣一個季節載體。可是到了新加坡,一年四季都是一樣的天氣,穿一樣衣服,所以他總是記不起來某些事什麼時候發生的。我覺得這個感受還是蠻細膩的。

我們剛出機場的時候,我就問她:「新加坡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嗎?」她就說到處都是綠色。新加坡綠化也是非常的著名,城市綠化率非常高的,是一個花園城市。它的綠化可能是相當於國策來執行的。新加坡建國伊始,李光耀就親自倡導植樹,你在新加坡能看到很多照片,就是李光耀親自栽樹的照片。之前,我對新加坡綠化也沒什麼期待,因為我覺得畢竟是熱帶國家,氣候適宜動植物生長,綠化做得好,也不是新鮮事兒。到了新加坡感覺還是不一樣的,你能看到很多在其它熱帶國家看不到的美麗植物。後來我才知道新加坡一直以來,致力於把各地漂亮優質的植物種子帶到新加坡,把它改良成新加坡本土那種生長植物。所以說很多人家的優點不是天然而來的,也是通過人家不懈努力而得到的。新加坡綠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立體綠化做的特別好。放眼望去很多高樓大廈外面都長出植物來。雖然身在水泥玻璃打造這個城市,但是還能擁有一份綠色,這種感覺我覺得還是挺好的。新加坡的景點主要就是有很多的花園,遊樂場包括環球影城,動物園,植物園。

我覺得比較有趣的是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它雖然很小,但是除了華人,還有大量的馬來人,印度人,南亞人,還有很多白人……你可以體會到不同的文化和飲食;你可以看到清真寺,也可以看到很多印度教寺廟,我這次印象挺深的就是印度教寺廟特別嚇人。我真被嚇著了,進去以後就全方位視覺、聽覺還有嗅覺都受到很大衝擊。

最後簡單聊一下新加坡人,我就說一下我的一次打車經歷。我在新加坡打計程車,計程車司機是一個50多歲的男性華人,看起來受過比較好的教育,比較有涵養。於是,我就跟他隨便聊天,聊聊政治經濟呀,社會呀……我就隨口說,你看這個世界其實還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比較強,後發展的現代化國家和地區基本上都是華人國家和儒家文化圈的國家,直追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在我看來,是儒家文化的一種生命力。結果,他很有禮貌提出異議,他說:「我不認為中國人華人聰明,包括日本韓國人,我不認為亞洲人聰明。」我說:「為什麼?」他說:「你看我們現代社會裡的東西,亞洲人還是一直在模仿西方。比如說政治理念啊,法律啊,經濟啊,教育各方面的東西,這些東西其實還是白人發明……」他非常崇尚英國人和美國人。「我們亞洲人雖然發展很好,但實際上還是小聰明比較多。還是去模仿白人的比較高大上的這些東西……」這個觀點我肯定是見過很多,但是我還是第一次聽到有人直接說出來這樣的觀點,我還有一點小小的吃驚。我覺得這個問題呢,肯定不是那麼簡單的能夠判斷是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他說話的這個價值觀可能就表現了一個新加坡人從不同角度看待世界。我覺得有一定道理。我們當然不要妄自菲薄,但是也要知道我們還需要努力去創造一些新的東西來,更適應我們國家我們民族自己的特點,能在世界中立於不敗之地,大概是這樣。

——by 彌生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