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教育成功秘訣:因材施教
新加坡把因材施教作為教育方針,並且在這一方面盡力做到了「極致」,努力為每個學生提供更加「合身」的教育體驗。
從2014年開始,新加坡在12所新加坡中學試行科目編班計劃(subject-based banding),讓普通源流的學生根據自身的優勢有機會選修程度較高的科目。
直到去年,這項計劃已經在新加坡所有提供普通源流課程的學校推行,只是目前普通源流學生只能修讀英文、母語、數學和科學四門科目的更高水平程度。
家長如何看待科目編班制度?
這意味著新加坡之前採用的分流制度將被淘汰,對於新政策,很多家長表示有一些疑問。
班裡有學術程度不同的學生,教師會不會為了配合所有學生而放慢教學進度?
新政策實行後,「標籤效應」是否會殘留?

教育部長王乙康對於家長的這些疑問做出了回應。
1
教師是否會放慢教學進度?
王乙康表示雖然分流制度被取消,但是新加坡的因材施教教育方針沒有改變,所以在未來的課堂上,教師將能夠針對學生的長處和短處進行適合學生的教育。
2
標籤效應會殘留嗎?
自2008年全面取消小學階段分流制度,改為科目編班之後,頗有成效,王乙康部長以此經驗為例表示,標籤效應不會殘留,還會在新制度中被降低。
學生如何看待科目編班制度?
謝嘉欣是首批受到科目編班計劃影響的學生,在小六會考中由於表現不理想,因此她被編入普通工藝源流。
本來她只可以修讀普通工藝源流源流水平的課程,但是由於新政策的影響,並且在小六會考中,她的英文、華文和科學成績表現還不錯,因此她有機會修讀普通學術水平的中英文和科學課程。
目前,她已經完成了N水準考試,就讀於新加坡私校,正在為今年年底的O水準考試做準備。
謝嘉欣說:

「由於修讀過普通學術程度的科目,奠定了較好的基礎,如今應付課業比較輕鬆,否則如果從普通工藝源流水平直接跨入O水準科目,肯定非常吃力。」
老師如何看待科目編班制度?
美華中學數學教師石家樑說:

「科目編班計劃讓學生在各自的強項科目上發揮潛力,對那些符合條件轉入更高程度源流的學生,也能更好地奠定基礎。
不少普通源流學生屬於晚開竅型,科目編班計劃有助開拓升學選項,學生多數都很珍惜這個機會。」
同時,石家樑也指出修讀快捷水平課程的學生多數在中二、中三時期轉入快捷流,目前也都能很好地完成快捷流的學業。
他們以後除了可以報考理工學院,也可以報考初級學院,報考成功率也會大大提高。
立德中學英文教師吳蕙施認為,有些學生被編入程度較低的源流之後,就變得很自卑,自覺不如人,新制度實行之後,他們有機會和不同源流的學生同處一個課堂,接觸到別的源流的學生。
有的學生在擁有了其他源流的朋友之後,發現其實自己與別人沒什麼不同,大大增強了自信。

科目編班2024年全面推行
新加坡教育部(MOE)宣布,中學將在2024年全面推行科目編班,屆時,學生們將不會被貼上「源流標籤」,中學課程的選修根據學生小六會考的各科成績情況來定。
並且,中學的畢業證書將列出學生在個別科目與所修水平的成績。
新政策實行下的畢業證書,將科目水平分為,中學水準1(General 1,簡稱G1)、中學水準2(General 2,簡稱G2)和中學水準3(General 3,簡稱G3),程度相當於之前的普通工藝、普通學術和快捷源流科目。
同時,隨著分流制度的淘汰,N水準以及O水準考試也將被合併成為統一的新加坡全國考試。
每一個新制度的實行總要有一個過程,新加坡教育部前天宣布,從2021年開始,教育部會以28所中學為試點,首先推行全面科目編班制度。
28所試點中學
(點擊可放大查看)

到了2021年,這些中學會從中一開始,把不同源流的學生分配到一個班級里上美術、音樂、體育、品德與公民教育、飲食與消費教育等課程科目。
並且讓普通學術和工藝源流的中二學生選修程度更高的人文、地理、歷史和文學科目。
而學生在上數理、英文和母語科目時,按照各自的「分班」,和處於同個水平的學生一起上課。
2022年到2024年之間,新加坡教育部加將逐漸把全面科目編班制度推行到更多中學。
一位孩子今年剛上中一的家長表示剛得知學校試行採納編班制度後有點顧慮,但深入了解後認為制度能夠讓孩子在更好的環境里學習。
這位家長說:

「我兒子的中文會比較弱,可是他在和NA和NT學生交流的時候可以幫助到他,他也可以有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讓他進步自己的母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