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是當今世介面臨的最緊迫的挑戰之一,它對全球的經濟、社會和環境都有著深遠的影響。為了應對氣候變化,我們需要採取有效的措施,減少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促進可持續發展。在這方面,工程創新和國際合作是兩個關鍵的因素,它們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新穎的可持續解決方案,應對全球的挑戰。新加坡作為一個小國,一直致力於通過工程創新和國際合作,為邁向低碳的未來做出貢獻。

圖源:聯合早報
新加坡在工程創新領域的貢獻和角色
工程創新是指運用科學、技術、數學和設計等知識,創造出新的或改進的產品、服務、系統或過程,以滿足人類的需求或解決問題。工程創新可以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穎的解決方案。
新加坡是一個小國,面臨著土地、水和能源等資源的限制,以及可持續發展和氣候變化的挑戰。為了克服這些困難,新加坡一直致力於在工程領域推動創新,開發和實施各種可持續的解決方案,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碳排放,保護環境,提升生活質量。
新加坡的工程師在各個領域都有著卓越的表現,新加坡的水利工程,通過新水、淡水和水回收等技術,實現了水資源的自給自足,為全球的水安全提供了範例;
新加坡的交通工程,通過智能交通系統、無人駕駛車輛和綠色交通模式等技術,實現了交通的高效、安全和環保,為全球的城市交通提供了借鑑。
新加坡的建築工程,通過綠色建築、超高層建築和地下空間等技術,實現了建築的節能、耐久和美觀,為全球的城市建設提供了啟示。
新加坡不僅在工程領域創新,也在工程領域合作。新加坡認識到,全球的挑戰需要全球的解決方案,因此,新加坡積極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分享和交流工程的知識和經驗,尋求和促進工程的合作和協調,為全球的可持續發展和氣候變化的應對,貢獻自己的力量。
2023世界工程師峰會是由新加坡工程師學會舉辦的一個國際性的工程盛會,今年已經是第六屆了。峰會的主題是「工程創新:為可持續發展和氣候變化的挑戰提供解決方案」,旨在展示和探討工程領域的最新進展和前沿趨勢,以及工程師在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中的作用和責任。
峰會吸引了來自本地、區域和全球的逾700名工程師、政策制定者,以及學術界代表等參加,互相交流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最佳作業方式、知識和點子。
新加坡政府通過多種方式支持工程創新
發展科研:新加坡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人力,建立了一批世界級的科研機構和平台,如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等,以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培養科研人才,推動科技創新。
提供專業技術和設施:新加坡政府提供了一系列的專業技術和設施,如新加坡國家超級計算中心、新加坡國家納米技術中心、新加坡國家衛星技術中心等,以支持工程創新的實驗和測試,提高工程創新的質量和效率。

圖源:雅虎
有利的監管環境: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一套有利的監管環境,如新加坡知識產權署、新加坡標準、產品質量與安全局、新加坡國家環境局等,以支持工程創新的保護、認證、推廣和應用,提高工程創新的價值和影響。
國際合作:為全球挑戰提供全球解決方案
國際合作是指不同的國家或地區之間,通過溝通、協商、協調、協作等方式,共同解決共同關心的問題或實現共同的目標,國際合作可以為全球挑戰提供全球解決方案。
在氣候變化領域,國際合作可以幫助我們制定和執行全球性的協議和行動,如《巴黎協定》、《京都議定書》、《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以減緩全球變暖的速度,適應氣候變化的影響,增強氣候變化的應對能力。
在能源安全領域,國際合作可以幫助我們建立和維護全球性的能源市場和網絡,如國際能源署、國際原子能機構、東協能源部長會議等,以促進能源的生產、貿易、轉移和消費,保障能源的供應和穩定,降低能源的成本和風險。
在水資源管理領域,國際合作可以幫助我們共享和保護全球性的水資源,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水論壇、湄公河委員會等,以促進水資源的合理分配、有效利用、科學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解決水資源的短缺和污染,提高水資源的利益和公平。
新加坡作為一個小國,一直積極參與國際合作,以應對全球的挑戰,新加坡政府通過多種方式推動國際合作。
擔任協調的角色:新加坡政府在多個國際組織和平台中,擔任協調的角色,如聯合國、東協、亞太經合組織等,以協助和促成可促進各國協作的協定和行動,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東協一體化藍圖》、《亞太經合組織清潔能源中心》等。
展開建設性合作:新加坡政府與其他國家展開建設性合作,如中國、印度、美國等,以共同開發和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項目和計劃,如《新加坡-中國生態城》、《新加坡-印度智慧城市》、《新加坡-美國第三國培訓計劃》等。
分享經驗和技術:新加坡政府與其他國家分享經驗和技術,如非洲、拉丁美洲、中東等,以幫助他們提高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如《新加坡合作企業》、《新加坡國際基金》、《新加坡國際技術合作局》等。
新加坡致力於邁向低碳的未來做出貢獻,新加坡認識到,工程創新和國際合作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兩個關鍵因素,幫助找到新穎的可持續解決方案,應對全球的挑戰。新加坡歡迎與世界各國的工程師、政策制定者和學者等交流和合作,共同為可持續發展和氣候行動做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