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18日訊)男子陪妻子從澳洲回新探望生病的岳母,卻被烏龍確診,結果一家人被隔離,一度無法探視中風住院的岳母,後來發現他只是假陽,從累計病例中刪除。
59歲的新加坡籍男子抵新後被確診感染冠病,但之後兩次重新檢測的結果都呈陰性。
男子的妻子本月10日投函《聯合早報》交流站「冠病檢測擺烏龍?」,揭露丈夫被誤診的過程。
59歲的新加坡籍男子抵新後接受測試,被「確診」感染冠病,但之後兩次重新檢測的結果都呈陰性。

(檔案照片)
衛生部傳染病管理司司長李堅明副教授前天答覆說,雖然假陽性的檢測結果並不常見,但衛生部已制定措施,確保對每個疑似病例及其密切接觸者採取適當的公共衛生措施。
「在確定檢測結果為假陽性之前,會通過重複檢測,以及專家組對病例的臨床病史和流行病學的審查,對檢測結果進行徹底調查。」
這名堅持不希望名字見報的女讀者,在投函中揭露丈夫被誤診的過程。
她與丈夫因母親病重,而於8月25日從澳洲返新,之後被安排居家隔離。
夫妻倆9月4日做了拭子檢測後,丈夫隔天接獲通知確診感染冠病,隨後被送往國家傳染病中心。
她在電郵中透露,丈夫「確診」的時間點,母親正在轉院,她和姐姐只好匆匆回家履行隔離要求,無法到醫院探視母親,讓母親獨自適應新醫院。
衛生部證實,本月5日和6日,陳女士的丈夫在國家傳染病中心連續兩天做的兩次聚合?鏈式反應(PCR)檢測結果均為陰性,因此會從累計病例中刪除。
經實驗室專家和一個由資深臨床醫生組成的專家小組進一步調查後,他們認為女讀者丈夫的第一次檢測結果是假陽性。
專家:假陽結果不常見
出錯是無可避免
衛生部指假陽性的檢測結果不常見,傳染病專家說,出錯是無可避免的。
伊莉莎白諾維娜醫院傳染病專科醫生梁浩楠說,假陽性是實驗室檢測時校準(calibration)出錯造成的。
他指出,聚合?鏈式反應(PCR)檢測的準確性非常高,高達99.6%,「PCR是以各一次高溫和低溫的測試為一個周期的檢測。但一旦做超過35個周期後,就有出現很高的假陽性風險。」
他指出,假陽性的幾率僅0.4%,意味著每1萬起就會有40起假陽性。
「時不時有假陽性的例子,這是預料中之事,無可避免的。法官考慮了許多天都會誤判,那實驗室在兩小時的檢測後會犯錯嗎?」
他說,假陽性的例子是有跡象,包括檢測結果呈「弱的陽性」、「毫無感染風險」和「重複檢測呈陰性」。
梁浩楠醫生說,看檢測報告時,如果是強的陽性,可以斷定是真正的陽性;如果是弱的陽性,就重複檢測,加以確定。
「確定每起檢測的結果都非常重要,這得花許多心血,但這樣的艱苦工作,就可保證實驗室測試結果的可信度。」
他也說,多數確診病例毫無症狀,而這些假陽性的個案也同樣沒有症狀。
間中有不同的人聯繫他們,他們得一再說明自己的問題,重複多次。衛生部說:會研究如何改善溝通。
女讀者指丈夫做了兩輪的唾液和血液檢測後結果都呈陰性,但兩名醫生都無法很好解釋,一人認為丈夫從一開始就未染病,另一人則指丈夫染病但已痊癒。
女讀者的丈夫被「確診」後,被送往國家傳染病中心,而她原來的隔離結束日,也從9月8日延長到19日。
她寫道:「打從那個烏龍報告開始,我和家人度過了幾天非筆墨所能形容的擔心、害怕與內疚。我們被錯誤隔離、被強製做檢測,還得不斷應付不掌握情況的工作人員。希望當局能儘快給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
李堅明副教授在答覆中,表明衛生部感謝女讀者提出的意見,並會研究如何改善向接獲居家通知和隔離令的相關人士傳達信息的做法。
他指出,當局在調查有關個案時採取公眾衛生措施,例如追查曾與病例接觸的人士,以及對曾與病例有密切接觸的人士進行隔離,作為一種預防措施。
這些措施有助於儘早識別和隔離密切接觸者,以防止病毒進一步擴散。在確認假陽性結果後,這些公共衛生措施將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