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6日,白石畫廊的新加坡空間正式開幕,這是畫廊目前在亞洲的最大空間,占地面積達到13,000平方英尺(約1208平方米),空間由享譽國際的日本建築師隈研吾打造。

嶋本昭三
《無題 SHIM-128》
1990年代

江上越
《彩虹-2022-W-42》
2022年
白石畫廊為新空間的開幕策劃了兩個展覽,分別為群展「我愛新加坡」及青年藝術家江上越的個展「川流不息,然其水非原水。浮沫漂於積水,此消彼起,未可久存」。
前者是畫廊代理藝術家的一次集體亮相,展出了84位藝術家的上百件作品,其中包括具體派和戰後藝術家手筆的美術館級別作品,帶來吉原治良、嶋本昭三、白髮一雄、草間彌生、菲利普·考爾伯特、陳英傑等藝術家的創作。
後者則為備受矚目的日本青年藝術家江上越的一次個人展示,展覽的題目取自日本平安時代末期詩人鴨長明的作品《方丈記》,描述了800年前發生在日本的一次瘟疫,旨在表達自然災害下對人類本性的思考。
香格納畫廊 新加坡空間
2012年創立

香格納畫廊新加坡空間
圖片來自香格納畫廊
2022年9月,香格納畫廊剛剛舉辦了展覽「入口 , 香格納新加坡10周年特展」,以紀念畫廊進入新加坡的第一個十年。展覽由中國藝術家張恩利,攜手三位東南亞藝術家麥拉蒂·蘇若道默、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和趙仁輝共同呈現。

藝術家在香格納畫廊進行表演講座
圖片來自香格納畫廊
今年1月,香格納畫廊除了參與了第一屆ART SG藝博會以外,也在位於吉門營房園區(Gillman Barracks)的空間中,帶來了印尼行為藝術家麥拉蒂·蘇若道默(melati suryodarmo)的個展「Unpacked」。
蘇若道默是一名享譽國際的表演藝術家,她的表演常常融合了身體動作、舞蹈、攝影等不同方式。在香格納畫廊的新項目「Unpacked」中,藝術家將用演講的形式,表演一系列詩意和具有挑釁意味的行為藝術。
大田秀則畫廊 新加坡空間
2012年創立

大田秀則畫廊新加坡空間
圖片來自大田秀則畫廊官網
同樣在2012年入駐了吉門營房園區的,還有來自日本的大田秀則畫廊。這家1994年創立於東京的畫廊,選擇了新加坡作為自己藝術版圖的第二站。
畫廊的創始人大田秀則曾在2014年的一次採訪中分享:「人們常常將新加坡稱為』中心』(hub),新加坡有著成為大型藝術中心的潛力,而我希望參與其中。」

「草間彌生:近作」展覽現場
圖片來自大田秀則畫廊官網
在畫廊的新加坡空間中,大田秀則畫廊常常會呈現亞洲藝術家的展覽。2021年,畫廊帶來了草間彌生的個展「近作」,呈現了藝術家的黑白單色繪畫,和宛如水滴狀的金屬裝置《雲》(2019)。2022年,中國藝術家陳維的個展「舊事如新」舉辦,帶來一系列攝影作品以及一件LED燈光雕塑。

黃漢明 《NUMBER 2 FROM PICTURES FROM THE WAYANG SPACESHIP》 2022
© 黃漢明,圖片來自大田秀則畫廊
大田秀則畫廊正在舉辦藝術家黃漢明(Ming Wong)的個展「來自太空大戲台的圖片」,是這位藝術家近10年來在新加坡的首次個展,現場展出了一系列用拼貼技法創作而成的作品,探討了中國傳統戲劇與未來、科幻之間的聯繫。


上:清晨的濱海灣金沙 攝影:Ivan Bandura 下:觀眾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吳冠中畫廊看展
圖片來自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為什麼要關注新加坡的當代藝術發展?新加坡有怎樣的優勢?
其實不難理解,在香港、首爾之後,新加坡為何能成為大型國際性藝術博覽會的又一個落腳地:處於馬六甲海峽交通要道上的新加坡,不但具有交通和語言上的便利,還在2010年時開放了一個占地面積約為3萬平方米的新加坡自由港(Le Freeport),為藏家提供兼具私密性、安全性及稅收優勢的藝術品倉儲服務。
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一直積極主動地扶植藝術產業。2012年,由政府牽頭改造的吉門營房園區正式落成。吉門營房在英國殖民時期曾是英軍軍營,新加坡政府將其改造為藝術園區後,當即吸引了包括香格納畫廊在內的13家畫廊進駐。
在2013年,國家藝術理事會為了最大限度聯動吉門營房園區和當時的「藝術登陸新加坡」展會帶來的群體效應,推出了首屆「新加坡藝術周」。從此以後,新加坡藝術周在每年1月份舉辦,為城市帶來濃郁的藝術氛圍。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政府大廈翼
圖片來自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通過10年來密集的自上而下的改造、積累,又加上發達的經濟、科技的加持,新加坡已經漸漸搭建出完整的藝術生態鏈,並實現了以自身為中心,向外輻射到印尼、泰國等周邊東南亞國家,與澳大利亞也關係密切。
將藝術和本身的「樞紐」身份相結合,「獅城」新加坡能夠使本土及國際觀眾找到不同的切入點,領略藝術魅力。
編輯:駱紫妍
責編:葉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