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6日,白石画廊的新加坡空间正式开幕,这是画廊目前在亚洲的最大空间,占地面积达到13,000平方英尺(约1208平方米),空间由享誉国际的日本建筑师隈研吾打造。

嶋本昭三
《无题 SHIM-128》
1990年代

江上越
《彩虹-2022-W-42》
2022年
白石画廊为新空间的开幕策划了两个展览,分别为群展“我爱新加坡”及青年艺术家江上越的个展“川流不息,然其水非原水。浮沫漂于积水,此消彼起,未可久存”。
前者是画廊代理艺术家的一次集体亮相,展出了84位艺术家的上百件作品,其中包括具体派和战后艺术家手笔的美术馆级别作品,带来吉原治良、嶋本昭三、白发一雄、草间弥生、菲利普·考尔伯特、陈英杰等艺术家的创作。
后者则为备受瞩目的日本青年艺术家江上越的一次个人展示,展览的题目取自日本平安时代末期诗人鸭长明的作品《方丈记》,描述了800年前发生在日本的一次瘟疫,旨在表达自然灾害下对人类本性的思考。
香格纳画廊 新加坡空间
2012年创立

香格纳画廊新加坡空间
图片来自香格纳画廊
2022年9月,香格纳画廊刚刚举办了展览“入口 , 香格纳新加坡10周年特展”,以纪念画廊进入新加坡的第一个十年。展览由中国艺术家张恩利,携手三位东南亚艺术家麦拉蒂·苏若道默、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和赵仁辉共同呈现。

艺术家在香格纳画廊进行表演讲座
图片来自香格纳画廊
今年1月,香格纳画廊除了参与了第一届ART SG艺博会以外,也在位于吉门营房园区(Gillman Barracks)的空间中,带来了印尼行为艺术家麦拉蒂·苏若道默(melati suryodarmo)的个展“Unpacked”。
苏若道默是一名享誉国际的表演艺术家,她的表演常常融合了身体动作、舞蹈、摄影等不同方式。在香格纳画廊的新项目“Unpacked”中,艺术家将用演讲的形式,表演一系列诗意和具有挑衅意味的行为艺术。
大田秀则画廊 新加坡空间
2012年创立

大田秀则画廊新加坡空间
图片来自大田秀则画廊官网
同样在2012年入驻了吉门营房园区的,还有来自日本的大田秀则画廊。这家1994年创立于东京的画廊,选择了新加坡作为自己艺术版图的第二站。
画廊的创始人大田秀则曾在2014年的一次采访中分享:“人们常常将新加坡称为’中心’(hub),新加坡有着成为大型艺术中心的潜力,而我希望参与其中。”

“草间弥生:近作”展览现场
图片来自大田秀则画廊官网
在画廊的新加坡空间中,大田秀则画廊常常会呈现亚洲艺术家的展览。2021年,画廊带来了草间弥生的个展“近作”,呈现了艺术家的黑白单色绘画,和宛如水滴状的金属装置《云》(2019)。2022年,中国艺术家陈维的个展“旧事如新”举办,带来一系列摄影作品以及一件LED灯光雕塑。

黄汉明 《NUMBER 2 FROM PICTURES FROM THE WAYANG SPACESHIP》 2022
© 黄汉明,图片来自大田秀则画廊
大田秀则画廊正在举办艺术家黄汉明(Ming Wong)的个展“来自太空大戏台的图片”,是这位艺术家近10年来在新加坡的首次个展,现场展出了一系列用拼贴技法创作而成的作品,探讨了中国传统戏剧与未来、科幻之间的联系。


上:清晨的滨海湾金沙 摄影:Ivan Bandura 下:观众在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吴冠中画廊看展
图片来自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为什么要关注新加坡的当代艺术发展?新加坡有怎样的优势?
其实不难理解,在香港、首尔之后,新加坡为何能成为大型国际性艺术博览会的又一个落脚地:处于马六甲海峡交通要道上的新加坡,不但具有交通和语言上的便利,还在2010年时开放了一个占地面积约为3万平方米的新加坡自由港(Le Freeport),为藏家提供兼具私密性、安全性及税收优势的艺术品仓储服务。
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一直积极主动地扶植艺术产业。2012年,由政府牵头改造的吉门营房园区正式落成。吉门营房在英国殖民时期曾是英军军营,新加坡政府将其改造为艺术园区后,当即吸引了包括香格纳画廊在内的13家画廊进驻。
在2013年,国家艺术理事会为了最大限度联动吉门营房园区和当时的“艺术登陆新加坡”展会带来的群体效应,推出了首届“新加坡艺术周”。从此以后,新加坡艺术周在每年1月份举办,为城市带来浓郁的艺术氛围。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政府大厦翼
图片来自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通过10年来密集的自上而下的改造、积累,又加上发达的经济、科技的加持,新加坡已经渐渐搭建出完整的艺术生态链,并实现了以自身为中心,向外辐射到印尼、泰国等周边东南亚国家,与澳大利亚也关系密切。
将艺术和本身的“枢纽”身份相结合,“狮城”新加坡能够使本土及国际观众找到不同的切入点,领略艺术魅力。
编辑:骆紫妍
责编:叶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