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看新加坡小學科學教育是怎樣進行的?

《新加坡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內容特點
1、 強調科學探究活動。《新加坡小學科學標準》中指出「為使小學生能夠有意義學習,讓他們親自經歷尋找文體答案的過程是十分重要的。這就要求學生確確實實地探索和發現知識,這些都在他們的環境中或者實驗室中。然後這些知識必須有效地融為一體,並把新概念和原有的概念體系相聯繫。」
2、 教學內容具有綜合性、統一性。《新加坡小學科學標準》中指出「最基本的目標是使小學生能意識到,看似不同的話題之間的聯繫,因此允許科學的想法的最終整合「。科學課程有5大主題:多樣性、周期性、系統性、能量、相互作用。所涉及的知識有:生物(生命)知識、物質(物理)知識、地球宇宙知識。其中許多知識是交叉的。
3、 運用螺旋上升的方法途徑。《新加坡小學科學標準》中指出「課程綱要的另一個特徵是螺旋上升的方法「。它的特徵是在不同水平和逐漸增減的深度上重新學習概念和技巧。
4、 強調科學教育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繫。《新加坡小學科學標準》認為學習科學的方法是建立在學生能夠聯繫他們的日常經歷和平常觀察現象的基礎之上的,讓學生把課堂所學與日常生活相聯繫。並且要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觀,以正確態度對待科學,克服負面影響,積極保護生態、環境、資源。

小學四年級的探究性課題
為學生提供培育自己植物的機會:每位小學生將獲得一顆植物種子,在統一時間進行種植、觀察發芽、定期測量植物的生長高度及最高度、觀察植物老去直至死亡的整個過程,並作記錄,科學老師每周會進行植物生長主題的探討。

對生命的探究:養育粉蟲
科學老師提前一周筒子學生準備好養粉蟲的工具及食物,至於吃什麼食物,則需要學生自行去查資料併購買。小蟲子在孩子們的呵護下,長得又大又胖。放學的路上,孩子們領著自己的「小寵物」,相互分享心得,不亦樂乎。更有趣的是,有的同學因為有事情出國,所以只能寄養在好朋友家,並且要代為寫觀察記錄。這時,就會有少數同學領著2個小寵物籠子/紙盒子。

樹立食物安全意識:麵包的發霉過程
麵包可是新加坡家庭得必備食物,所以當科學老師布置讓同學們觀察長霉的麵包時。我相信那幾天肯定有和我一樣的家長,聽到孩子描述麵包在一個密封的塑料袋裡,變質長出霉斑,然後霉毛毛很長時,恐怕會有好多天不想吃麵包了。是呀,食品安全關乎孩子們的健康,只有懂得了健康知識,才能去關注健康,從而提升健康意識,保護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