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度重視發展高職教育
新加坡在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之初便注重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並採取了各種措施促進其發展。
1
建立政府機構
新加坡為發展職業技術教育,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建立了一系列專門指導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政府機構。
新加坡高職完成一元化領導的改革,大學和高職統一歸教育部管理。
各領導機構分工明確,各司其職,順應了時代發展要求,促進了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

2
技能發展基金
經費是職業技術教育特別是高職啟動、發展的關鍵。
新加坡政府認為教育投資是一項生產性投資,因此非常重視增加教育投入。
新加坡政府每年投入1000多萬新元給生產力局用於培訓,每年撥款工藝教育學院1億新元以支付費用。
新加坡政府除每年由國家撥款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外,還制定了一項政策,即從1979年起,通過向企業集資建立技能發展基金。
政府規定,企業要為工資每月不滿750新元的職工向國家繳納相當於該職工工資1%—4%的技能發展基金,由生產力局掌握此項基金。
到1985年,技能發展基金累計達4億多新元。這項基金的設立,一方面,使廣大職工有可能得到提高技能水平的訓練機會,以便通過技能的提高相應地增加工資收入。
新加坡政府的巨額投資,獨特的籌集辦法有效地推動了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
3
加強立法
新加坡政府通過立法強化職業技術教育,使「先培訓,後就業,未經培訓不得就業」成為一種制度。
新加坡擁有嚴密的考試製度,所有技術經考核得到生產力局的承認、監察,可獲得相應的等級證書,有職業證書者方可謀求職業。

新加坡鼓勵職工參加學習,並把職工培訓納入國家教育制度,即受訓人員經考試合格取得某種證書後,就承認其具有某種學歷,並得到相應工作,同時,新加坡把獲得一級技工證書認定為大學畢業水平。
這些措施為每個新加坡人提供了獲得教育及職業訓練的發展機會,使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頗具吸引力。
二、建立高職教育體系
新加坡中學後教育分大學預科和工藝學院及工藝教育學院,大學預科是為升入大學作準備,工藝學院和工藝教育學院學制2年,為高職的第一層次;
第二層次為理工學院與技術學院,學制3年,直接從高中招生或選拔工藝教育學院的優秀畢業生,為專科層次;
第三層次是本科大學教育,由於新加坡的本科大學教育不單列普和職,屬於普職混合型,由國立新加坡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承擔,學制四年。
這種上下銜接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為職教學生創造了一條深造的道路。
三、實施雙元制高職
雙元制的職業技術教育制度是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
新加坡在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過程中,非常重視借鑑德國的雙元制,同時,他們也認識到了國情的不同。
新加坡在借鑑德國的基礎上,創建了新加坡的雙元制——教學工廠。
「教學工廠」不是在學校之下,教學之外,再辦一個附屬工廠、教學實習工廠,或在社會上劃定某一個工廠學校定點實習,讓學生在學校學完理論課後再到工廠學操作;
而是把教學和工廠緊密結合起來,把學校按工廠模式辦,把工廠按學校模式辦,給學生一個工廠的生產環境,讓學生通過生產,學到實際知識和技能。

這種教學模式被各理工學院和工藝教育學院廣泛採用,推動了新加坡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事業的發展。
「教學工廠」所確定的學生培養目標是多元技巧之人力資源,這一新加坡式的雙元制使其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教學改革煥然一新。
學校的教學與工廠及用人單位緊密結合,幾十年來,為新加坡經濟發展培養了大量具有多元技巧的人才。
「教學工廠」已成為有新加坡特色的雙元制。
四、多形式、多渠道發展
新加坡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注重採取多形式、多渠道進行培訓,除了專門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機構外,還有以下幾種形式:
1
官方設立
新加坡除正規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機構外,還通過官方設立的培訓機構和訓練中心,開展系統性的職業技術培訓。
如在工業與職業訓練局的領導下設立的培訓機構和中心,開設60多門工業、商業、實用工藝和服務技術方面的全日制和半日制課程。
通過有關課程教育的人員,可分別獲得訓練局發給的工業技術員證書、國家貿易證書和職稱證書。
此外,新加坡各級政府都成立了成人教育促進局,專門負責成人就業前的職業技術培訓。

2
正規大學培訓部
新加坡的正規大學,如國立新加坡大學、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理工學院等高校分別設立職業技術培訓部,專門負責組織各種職業技能訓練。
1980年,新加坡政府制定了全國職工技術訓練計劃。
該計劃規定:
(1)國立新加坡大學每年培訓200名從事「研究與發展」的工程師。同年起,新加坡大學和電信局成立了聯合委員會,共同開展研究與發展工作。
(2)南洋理工學院每年培訓1000名具有實用價值的工程師。
(3)新加坡工藝學院、新加坡技術訓練學院每年各培訓5000名技術人員。
(4)經濟發展局配合工業與職工訓練局每年培訓10000名技師。
3
政府和企業等合辦培訓
除政府進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訓外,新加坡政府還與企業或行業協會合辦職業技術培訓,其費用由政府和企業分擔。
4
海外培訓
新加坡在職教中實施「海外訓練計劃」,選派一定數量的人員到國外實習、進修,接受高級培訓,政府一方面要求在新加坡投資的外國公司接受一定數量的新加坡工人到其母公司的工廠實習、進修;
另一方面,選派一些青年到國外著名的企業接受三年左右的訓練,他們回國後按照合同到指定工廠工作,對出國實習、進修的人員,政府提供旅費和生活補助。
5
國際聯合培訓
新加坡與其他已開發國家的跨國公司聯合舉辦各種培訓中心,如與法國合作的新技術學院,與德國合作的德新技術培訓中心、電腦系統學院等。
這些聯合培訓中心主要任務是培訓國際一流的高級職員、技術人員和技工,是高層次職業技術培訓中心。
五、靈活設置高職課程
新加坡建國40年來,隨著外資的湧入、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對人力資源的數量和素質需求不斷提高。
因此,新加坡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機構非常注重根據經濟發展需要,靈活安排和設置課程。
一方面,新加坡的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追隨產業結構的升級,及時調整教育訓練的重點方向,讓學生得到世界新近流行的信息,增強高職生對現代世界的適應能力,培養學生當今與新近未來最有實用價值的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