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精英教育
新加坡在這近60年的時間裡,創造了令全世界矚目的經濟高速發展的奇蹟,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昂首步入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新加坡經濟的高速發展,除了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對教育的重視。
眾所周知,新加坡雖然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但卻是一個資源十分貧乏的國家,它唯一可以利用的資源就是人。新加坡與世界各國的競爭,在很大程度 上是人才的競爭。為此,新加坡制定了自己的人才開發政策-精英教育。1979年,新加坡用了3年的時間,逐步完成了小學和中學的教育改革,決定從基礎 教育開始,實施精英教育計劃。新的課程改革包含了兩項重大舉措。
取消自動升級制度,使用分流政策
1977年以前,新加坡的學校制度提供小學6年,中學4年,大學前2年教育,並參加相應的小學,中學,大學前教育三類學校的畢業考試,不合格者將不允許繼續留校或升入上一級學校。也就是說,所有在校中小學生,要用同樣的速度學習同樣的課程,一旦在畢業考試時出現掉隊現象,將被迅速淘汰出局,失去了進入上一級學校學習的機會。
新加坡政府從1980年開始,分別在小學和中學實行了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根本目標是提高新加坡基礎教育的質量,為國家早出人才,多出人才。改革的表現形式是在因材施教思想指導下的中小學教育分流制度。

01 第一次分流
新加坡教育部門對學生的第一次分流是在小學四年級期末。然而對於這種小學的分流制度,很多人反映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埋沒了有潛力的孩子,後來在2008年,EM1、EM2和EM3(EM=English Mother-Tongue, 英語與母語)的分流制度被廢除。
雖然這屬於成年舊事,但是在這裡還是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制度,它具體改革措施是把 1977年以前小學的單元制教學變為三元制教學,即由以前的統一編班,統一授課制度變為按學生的程度把他們分別編入三種不同的班級,實行不同的學制,講授不同的教學內容。這種分流工作從小學三年級期末就開始醞釀了。學生學完前三年的課程後,學校要對每一名學生做出評估,並與家長協商,做好分流的準備工作。
到小學四年級期末,舉行全校統考,綜合第一語文(英語),第二語文(本民族語),數學和道德教育的考試成績,通過鑑定,讓學生分別升入五年級三個不同的課程班:
普通雙語班。升入這個班級的學生,用 6 年的時間學完小學課程,參加教育部舉辦的小學畢業離校考試(PLSE),合格者升入中學學習。這類學生占學 生總數的 90%左右。
延長雙語班。小學三,四年級成績欠佳,但一, 二年級成績較好者,可以升入延長雙語班。該班學習內容與普通雙語班相同,但進度較慢,他們用 8 年的時間學完小學課程,然後參加 PLSE的考試,合格者可升入中學。這類學生占總數的6%左右。
單語課程班。入小學以來學習困難,經測試將來也難以通過PLSE考試的學生,允許他們進入單語課程班,只選修一門語文課,用8年的時間學完小學課程後,參加小學水平考試,合格者進入職業訓練班,學習職業課程,將來成為技術工人"。這部分人占總數的 4%左右。
現在,小學一到四級所有課程都是必修課,包括英文、數學、科學和母語(華語、馬來語或泰米爾語),還有音樂、美術、公民教育、健康教育、社會和體育課,小學三年級開始增加一門科學課。
每年8月份,新加坡教育部會邀請全國的小三學生參加GEP考試,測試英文和數學水平。通過第一輪之後,大概會有10%的學生進入第二輪考試。通過兩輪考試的學生,會進入全國9所小學的高才班學習,也就是傳說中的天才班。

現在的小四學生,會根據自己年終考試的成績,選擇接下來每門課是學習普通科目,還是難度較低的基礎科目,以及是否選修高級母語。
02 第二次分流
第二次分流是在小學畢業升入中學之際。普通雙語班和延長雙語班的學生分別經過 6年和 8 年的小學教育後,通過了PLSE的考試,根據其小學畢業成績,被分別編入中學三種不同的課程班:特選課程班,快捷課程班和普通課程班。

特選課程班。特選課程是專門為那些「天才「少年開設的。1979年新加坡政府對中小學實行教育改革時,有9所歷史悠久的華文學校,成為新加坡的特別輔助計劃學校。為提高這 9所學校的英語教學水平,特許它們開辦特別課程班。小學畢業成績最優異的 10%左右的學生可以讀這項課程。學生在第 4年結束時必須通過劍橋(GCE)的」O」級普通教育證書考試(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O」 level Examinations),然後進入大學前課程的學習。他們在中學除了學習正常的文,理科課程和英文外,還要學習高級華文,高級馬來文,高級泰米爾文中的一種。英語和母語都是他們的第一語言,同時,還要補充大量的課外學習材料。個別學校還建議他們學習第三種 語言,如日語,法語,德語等。因此,這類課程只適用於那些英語和母語成績特別好的學生。

快捷課程班。進入快捷課程班的學生也是用 4年的時間學完中學課程,在第四年結束時參加劍橋(GCE)的「O「級水平考試。他們與特選課程的必修課相同,區別在於學習普通的華文,泰米爾文或馬來文,沒有大量的課外補充學習材料。他們將英語作為第一語言,將母語作為第二語言。

普通課程班。普通課程分為學術性普通課程和工藝性普通課程兩種。
學術性普通課程班的學生約占總數的 20%-25%,學習四年後參加 GCE「N「級中等教育證書水平考試,及格者可繼續學習一年後參加 GCE」O「級普通教育證書考試,少數在 GCE」O「級水平考試中成績優良者進入初級學院或理工學院學習。其餘的大部分人完成學術性普通課程的學業後,可繼續接受職業技術教育或就業。

普通工藝性課程班的學生約占總數的15-20%。這些學生在原來的教育體制下是被淘汰的學生,沒有機會接受中學教育。新課程改革後,他們可以進入中學學習,對他們的要求是加強對英語和數學的教育,並同時接受職業技術培訓。在四年級期末通過 GCE「N「級水平考試,少數有餘力者可進入中學五年級學習!並參加 GCE」O「級水平考試。

上述快捷課程和普通課程的班級編在一個學校中,可以隨時進行調換,普通班的學生如果成績優異,可以調到快捷班,反之,快捷班的學生成績不及格者,就要調到普通班去。、
特選課程和快捷課程的學生在中學學習四年,通過英國 GCE「O「級水平考試可進入初級學院或理工學院。對於普通學術課程班的學生,延長一年學習期限後,通過了GCE」O「級水平考試並取得了優良成績,也允許進入初級學院或理工學院。

通過了GCE「O「級水平考試的中學生必須接受二年的大學前教育,即初級學院教育。二年的大學預科教育結束後,學生必須通過GCE」A「級水平考試,才能進入新加坡國立大學或南洋理工大學學習,也可以進入國立教育學院,接受師資培訓。
因才施教,設置不同的課程標準
為不同學能力,不同學習態度和不同學習興趣的學生設置不同的課程,這是新加坡精英教育的又一特色。經過兩次分流後,幾乎決定了每位學生一生的發展方向。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進入不同的課程班,所學的內容也有很大差異,充分體現了精英教育中因材施教的特點。

評價
01 關於分流
新加坡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分流,在小學和中學,學生各有一次分流的機會,使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態度和學業水平進入不同的課程學習。這是受新加坡國情制約的。新加坡資源極度貧乏,雖然目前綜合國力在世界處於已開發國家行列,但是他們必須不停地努力,才能保持國家的高速發展。因此對人才的培養採用了嚴格的分流制度,使精英人才儘早脫穎而出,成為國家的棟樑,開發人才資源,顯示精英的優勢。
雖然這類制度也有它欠缺的地方,但是當我們在評價制度好壞的時候,需要站在歷史的角度的考慮;環境是會持續改變的,過去的好制度,可能是將來的壞制度;現在的壞制度,也能是將來的好制度。
02 關於為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設置不同的課程
為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設置不同的課程,這是儒家因材施教思想的體現。新加坡的華人把儒家教育思想運用到自己的學校教育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難度有別的課程,使每名學生都能在適合自 己程度的班級學習,這樣做有利於學生的學習。那些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能夠學到更多的內容,有利於精英人才脫穎而出,為國家早出人才,快出人才。那些對學習感到吃力的學生,可以放慢學習速度,減少學習內容,按照自己的程度進行學習,避免他們因為學習成績差,跟不上班級其他同學的學習進度而產生自卑心理。這種課程設置的方法也有利於教師的講授,同一班級學生的水平基本相同,使教師授課時不必為照顧最好的學生和顧及最差的學生而感到為難,可以有更多的精力研究教材和教法,提高教學質 量。
03 關於延長學制
新加坡的精英教育也不是完全從精英的角度考慮問題的,它也照顧到那些學習成績差的學生。" 精英 們可以用 6年的時間學完小學課程,用 4 年的時間學完中學課程;成績差的學生可以用 8年的時間學完小學課程,用 5 年的時間學完中學課程。只要通過相應的水平考試,一樣可以升入上一級學校。對那些智力開發得晚,頭腦不甚聰明的學生,給予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努力學習,使他們不至於掉隊,這實際上是 給了弱勢群體更多的機會。 從這個意義上說,新加坡的教育還是機會均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