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精英教育
新加坡在这近60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令全世界瞩目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昂首步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新加坡经济的高速发展,除了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教育的重视。
众所周知,新加坡虽然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但却是一个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家,它唯一可以利用的资源就是人。新加坡与世界各国的竞争,在很大程度 上是人才的竞争。为此,新加坡制定了自己的人才开发政策-精英教育。1979年,新加坡用了3年的时间,逐步完成了小学和中学的教育改革,决定从基础 教育开始,实施精英教育计划。新的课程改革包含了两项重大举措。
取消自动升级制度,使用分流政策
1977年以前,新加坡的学校制度提供小学6年,中学4年,大学前2年教育,并参加相应的小学,中学,大学前教育三类学校的毕业考试,不合格者将不允许继续留校或升入上一级学校。也就是说,所有在校中小学生,要用同样的速度学习同样的课程,一旦在毕业考试时出现掉队现象,将被迅速淘汰出局,失去了进入上一级学校学习的机会。
新加坡政府从1980年开始,分别在小学和中学实行了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新加坡基础教育的质量,为国家早出人才,多出人才。改革的表现形式是在因材施教思想指导下的中小学教育分流制度。

01 第一次分流
新加坡教育部门对学生的第一次分流是在小学四年级期末。然而对于这种小学的分流制度,很多人反映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埋没了有潜力的孩子,后来在2008年,EM1、EM2和EM3(EM=English Mother-Tongue, 英语与母语)的分流制度被废除。
虽然这属于成年旧事,但是在这里还是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制度,它具体改革措施是把 1977年以前小学的单元制教学变为三元制教学,即由以前的统一编班,统一授课制度变为按学生的程度把他们分别编入三种不同的班级,实行不同的学制,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这种分流工作从小学三年级期末就开始酝酿了。学生学完前三年的课程后,学校要对每一名学生做出评估,并与家长协商,做好分流的准备工作。
到小学四年级期末,举行全校统考,综合第一语文(英语),第二语文(本民族语),数学和道德教育的考试成绩,通过鉴定,让学生分别升入五年级三个不同的课程班:
普通双语班。升入这个班级的学生,用 6 年的时间学完小学课程,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小学毕业离校考试(PLSE),合格者升入中学学习。这类学生占学 生总数的 90%左右。
延长双语班。小学三,四年级成绩欠佳,但一, 二年级成绩较好者,可以升入延长双语班。该班学习内容与普通双语班相同,但进度较慢,他们用 8 年的时间学完小学课程,然后参加 PLSE的考试,合格者可升入中学。这类学生占总数的6%左右。
单语课程班。入小学以来学习困难,经测试将来也难以通过PLSE考试的学生,允许他们进入单语课程班,只选修一门语文课,用8年的时间学完小学课程后,参加小学水平考试,合格者进入职业训练班,学习职业课程,将来成为技术工人"。这部分人占总数的 4%左右。
现在,小学一到四级所有课程都是必修课,包括英文、数学、科学和母语(华语、马来语或泰米尔语),还有音乐、美术、公民教育、健康教育、社会和体育课,小学三年级开始增加一门科学课。
每年8月份,新加坡教育部会邀请全国的小三学生参加GEP考试,测试英文和数学水平。通过第一轮之后,大概会有10%的学生进入第二轮考试。通过两轮考试的学生,会进入全国9所小学的高才班学习,也就是传说中的天才班。

现在的小四学生,会根据自己年终考试的成绩,选择接下来每门课是学习普通科目,还是难度较低的基础科目,以及是否选修高级母语。
02 第二次分流
第二次分流是在小学毕业升入中学之际。普通双语班和延长双语班的学生分别经过 6年和 8 年的小学教育后,通过了PLSE的考试,根据其小学毕业成绩,被分别编入中学三种不同的课程班:特选课程班,快捷课程班和普通课程班。

特选课程班。特选课程是专门为那些“天才“少年开设的。1979年新加坡政府对中小学实行教育改革时,有9所历史悠久的华文学校,成为新加坡的特别辅助计划学校。为提高这 9所学校的英语教学水平,特许它们开办特别课程班。小学毕业成绩最优异的 10%左右的学生可以读这项课程。学生在第 4年结束时必须通过剑桥(GCE)的”O”级普通教育证书考试(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O” level Examinations),然后进入大学前课程的学习。他们在中学除了学习正常的文,理科课程和英文外,还要学习高级华文,高级马来文,高级泰米尔文中的一种。英语和母语都是他们的第一语言,同时,还要补充大量的课外学习材料。个别学校还建议他们学习第三种 语言,如日语,法语,德语等。因此,这类课程只适用于那些英语和母语成绩特别好的学生。

快捷课程班。进入快捷课程班的学生也是用 4年的时间学完中学课程,在第四年结束时参加剑桥(GCE)的“O“级水平考试。他们与特选课程的必修课相同,区别在于学习普通的华文,泰米尔文或马来文,没有大量的课外补充学习材料。他们将英语作为第一语言,将母语作为第二语言。

普通课程班。普通课程分为学术性普通课程和工艺性普通课程两种。
学术性普通课程班的学生约占总数的 20%-25%,学习四年后参加 GCE“N“级中等教育证书水平考试,及格者可继续学习一年后参加 GCE”O“级普通教育证书考试,少数在 GCE”O“级水平考试中成绩优良者进入初级学院或理工学院学习。其余的大部分人完成学术性普通课程的学业后,可继续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或就业。

普通工艺性课程班的学生约占总数的15-20%。这些学生在原来的教育体制下是被淘汰的学生,没有机会接受中学教育。新课程改革后,他们可以进入中学学习,对他们的要求是加强对英语和数学的教育,并同时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在四年级期末通过 GCE“N“级水平考试,少数有余力者可进入中学五年级学习!并参加 GCE”O“级水平考试。

上述快捷课程和普通课程的班级编在一个学校中,可以随时进行调换,普通班的学生如果成绩优异,可以调到快捷班,反之,快捷班的学生成绩不及格者,就要调到普通班去。、
特选课程和快捷课程的学生在中学学习四年,通过英国 GCE“O“级水平考试可进入初级学院或理工学院。对于普通学术课程班的学生,延长一年学习期限后,通过了GCE”O“级水平考试并取得了优良成绩,也允许进入初级学院或理工学院。

通过了GCE“O“级水平考试的中学生必须接受二年的大学前教育,即初级学院教育。二年的大学预科教育结束后,学生必须通过GCE”A“级水平考试,才能进入新加坡国立大学或南洋理工大学学习,也可以进入国立教育学院,接受师资培训。
因才施教,设置不同的课程标准
为不同学能力,不同学习态度和不同学习兴趣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程,这是新加坡精英教育的又一特色。经过两次分流后,几乎决定了每位学生一生的发展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进入不同的课程班,所学的内容也有很大差异,充分体现了精英教育中因材施教的特点。

评价
01 关于分流
新加坡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分流,在小学和中学,学生各有一次分流的机会,使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业水平进入不同的课程学习。这是受新加坡国情制约的。新加坡资源极度贫乏,虽然目前综合国力在世界处于发达国家行列,但是他们必须不停地努力,才能保持国家的高速发展。因此对人才的培养采用了严格的分流制度,使精英人才尽早脱颖而出,成为国家的栋梁,开发人才资源,显示精英的优势。
虽然这类制度也有它欠缺的地方,但是当我们在评价制度好坏的时候,需要站在历史的角度的考虑;环境是会持续改变的,过去的好制度,可能是将来的坏制度;现在的坏制度,也能是将来的好制度。
02 关于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程
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程,这是儒家因材施教思想的体现。新加坡的华人把儒家教育思想运用到自己的学校教育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难度有别的课程,使每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 己程度的班级学习,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内容,有利于精英人才脱颖而出,为国家早出人才,快出人才。那些对学习感到吃力的学生,可以放慢学习速度,减少学习内容,按照自己的程度进行学习,避免他们因为学习成绩差,跟不上班级其他同学的学习进度而产生自卑心理。这种课程设置的方法也有利于教师的讲授,同一班级学生的水平基本相同,使教师授课时不必为照顾最好的学生和顾及最差的学生而感到为难,可以有更多的精力研究教材和教法,提高教学质 量。
03 关于延长学制
新加坡的精英教育也不是完全从精英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它也照顾到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精英 们可以用 6年的时间学完小学课程,用 4 年的时间学完中学课程;成绩差的学生可以用 8年的时间学完小学课程,用 5 年的时间学完中学课程。只要通过相应的水平考试,一样可以升入上一级学校。对那些智力开发得晚,头脑不甚聪明的学生,给予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努力学习,使他们不至于掉队,这实际上是 给了弱势群体更多的机会。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加坡的教育还是机会均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