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菜色豐富,美味誘人的食物。在夜晚,坐在熟食中心的攤位前,點上一份香味濃郁的胡椒蟹,和朋友熟絡的聊天,再狠狠的吸一口橘柑水。就是這種細小點滴的幸福
新加坡南洋理工



新馬交界的日落

哈芝巷
哈芝巷曾經是一條兩旁矗立著戰前房屋的空蕩街道,如今大批本土設計師和年輕創業者的進駐已使這條舊巷重獲新生。
哈芝巷內牆壁塗鴉使得整個街道透露出藝術區的風格,是許多旅客和當地人的比打卡之地。
在這裡找到古著服飾、限量出售的家居飾品等等,也能抽出時間在這兒慢慢的享受下午茶。


同樣是色彩斑斕,哈芝巷和小印度的感覺卻是截然不同的。小印度的色彩源於民族的神秘氣息,而哈芝巷的色彩充滿摩登夢幻的時尚感。在哈芝巷眾多的小店裡,有些看似不起眼,卻說不定是某個大藝術家的神來之筆。如果是會淘寶貝的小夥伴,在這裡或許能收穫到大師們的作品。



吃飯這件大事看攻略發現大家推薦的新加坡必吃基本上就是珍寶蟹、亞坤吐司、 海南 雞飯、肉骨茶、 香港 油雞飯面、lady M這些……我覺得吃下來基本沒有大坑,視排隊情況和時間安排可以有側重選擇。

Maxwell的 海南 雞飯是另一個讓我在 新加坡 路轉粉的吃食,肉粉色的雞肉顫巍巍的,一口含在嘴裡好像就要化掉。原來一切不愛都是沒遇到對的那個廚子。Maxwell的 海南 雞飯可是李光耀都排過隊的哦~

班蘭卷因為加入了新鮮的班蘭葉榨汁,所以帶有獨特的清香味道,我買了綠色款和巧克力款,更喜歡綠色的,夾心咸鮮,不過多吃會膩。

亞坤在克拉碼頭和機場各吃了一次,試了3個set,每一種都驚喜的好吃,溫熱的咖椰醬融化在吐司里,配上一杯ice milo很完美的早餐了。特別愛冰美露和with peanut的一個set。店裡堂食比我自己用亞坤的咖椰醬塗吐司要好吃很多,是必去的一家。

珍寶我們去的克拉碼頭店,傳說排隊最長的店,傍晚6點到的取號說大概要40分鐘,剛好我們就沿著河邊走走,傍晚的風清涼消了些暑氣,特別適合散步。這塊特別熱鬧,兩岸各色餐廳酒吧,夜生活豐富。晚上燈光一亮特別 西塘 烏鎮 style。說回珍寶,黑胡椒和辣蟹兩大招牌,我因為不吃辣所以點了黑胡椒蟹和麥片蝦。個人喜歡愛麥片蝦多於蟹,黑胡椒非常入味,分量還是很大的。

肉骨茶是不能錯過的當地美食。招牌肉骨茶看起來毫不驚艷,一長三短四根肋骨罷了。結果嘗過胡椒味道的湯頭,再蘸上肉骨茶的搭檔甜口醬油,幸福瞬間就在舌尖綻放。這也太好吃了吧!

號稱街頭米其林一星,但是招牌油雞飯面真的普通到我一個雞肉愛好者說不出任何優點,還好沒有排隊,加上我們還點了好吃的叉燒腸粉,不然可能不小心踩雷了。叉燒甜咸適宜,腸粉配醬汁入味又嫩滑,到最後我們只能拿油雞飯的米飯去蘸叉燒腸粉的醬。除了恰好在附近沒東西吃不排隊剛好吃一次,其餘情況真的不推薦了,估計牛車水隨便一家粵菜港菜都能更好吃一點

叻沙面線:叻沙是馬來語音意過來的,中文的意思是椰漿面,湯料主要是由咖哩粉、蝦醬與椰漿組合而成。正宗的娘惹叻沙口味甜、咸、辣在口腔各種碰撞,層次非常豐富。用新鮮的蛤、油炸豆腐、魚餅、蝦,叻沙面線子、豆芽菜等,再加上細白的粗米粉,就能烹飪出一碗色香味俱全的叻沙了

(馬來文:NyonyaKuih)為娘惹糕點的總稱,這些讓人慾罷不能的小甜點,幾乎能自己成為一個派系。目前廣為流傳有菜譜的娘惹點心就有20多種。香蕉葉、椰漿、香蘭葉、糯米,木薯和椰糖,這些 東南亞 特有的誘人食材,成為娘惹點心的主力。再加上傳統的用植物染色的製作古法,讓每一款娘惹糕點看上去都色彩鮮艷,既美又甜.

蝦面:另一道比較有名的 馬來西亞 菜,主要由蝦,米線,面組成, 這是福建人到了馬來西亞的檳城後,艱苦生活的體現。當時的居民把打撈上來的鮮蝦肉獻給了當時的統治者,他們只能把蝦頭蝦殼留起來熬湯,漸漸地發展成為這個在福建找不到的福建蝦面。一碗福建蝦面的確有幾隻去殼的鮮蝦,但它之所以叫蝦面,不單單是配料有幾隻大蝦,最主要的是湯底為蝦湯。湯底用了帶蝦頭蝦殼的鮮蝦與蝦干,加入魚乾熬制出來的。加上配料:鮮蝦、蟹柳、雞蛋、蕹菜、豆芽與蔥花。除了有湯頭的蝦面,炒蝦面也很美味哦。

馬來摩摩喳喳:英文buborchacha,是帶有南洋風味的甜品。摩摩喳喳主要的材料也少不了西米,煮熟了的西米晶瑩剔透。然後在上面放上繽紛的熱帶水果: 大樹 菠蘿、木瓜、芒果等加入芋頭、紅豆及椰漿,吃起來香甜濃滑,一下激活了我的味蕾。

我沒搞明白這個像芥末一樣的綠條是什麼,吃了一口,口感有點像甜的糕點一樣,問了下服務員,說是煎蕊。 它本是馬國 印度 人的著名甜點,主要成分是冰,然後就是一種由Pandan葉汁(現在多已改為綠豆粉)製成的有濃濃青草味綠色細條,吃時不可缺少的就是淋上特製的椰漿和黑糖。我在 上海 從來沒有吃到過,很是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