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新加坡記得嘗試這款甜品,據說它源自伊朗,到哪裡可以品嘗到它。

2025年07月02日   •   342次閱讀

五月份去了趟伊朗旅行,在戰火爆發前嘗了嘗波斯經典的甜品Faloodeh。

在伊朗,這甜品幾乎無所不在,可簡單地翻譯成粉條冰沙,淋上的糖漿以玫瑰水調製而成,淺嘗一口,嘴裡是玫瑰怒放的季節。

Faloodeh可以搭配藏紅花雪糕或開心果,一小碗甜滋滋的,就是伊朗豐饒物產的微型世界。正如煎蕊的綠粉條,Faloodeh最獨特的食材是凍結了的細米粉,吃起來有嚼勁,和順滑的雪糕形成對比的口感。

確實,有食物歷史研究者說,煎蕊的前生或許就是Faloodeh。起源於波斯,傳入印度後,再輾轉下南洋,在印度和緬甸稱為Falooda,傳入雲南成了泡魯達,在新馬歷經了本土化的重新演繹,成了煎蕊,一款經典的消暑甜品。

本地的煎蕊,正如羅惹、沙爹等,一般認為都是源自印尼。在爪哇它通常被稱為dawet,其他地區則普遍稱之為Cendol。

這名字很有可能源自爪哇語的「Jendol」,意思是「凸起」或「鼓脹」,指的是這道甜品中的綠豆粉條,類似米苔木目特有的外形。

煎蕊在東南亞分布極廣,可見這是一種頗為討喜的甜品。新馬一帶華人多,因此Cendol,就多了各種不同的譯名,包括煎律、晶露等。

我們現在常用的煎蕊,是閩南語的音譯,似乎來自檳城,它也漸漸取代了早年較為常見的漿綠。煎蕊被引進香港茶餐廳時,則多了一個好意頭且漂亮的譯名--珍多冰。

古早味的煎蕊頗為簡單,冰沙上鋪上綠粉條和紅豆,澆上椰糖和椰漿,一碗迷你的南洋山水,足以消解了長夏的溽熱。

後來煎蕊才有各種升級版本,比如加入玉米或榴槤泥,增加風味,也給食客更多選擇。在竹腳巴剎的一眾印度飲料店,售賣的煎蕊盛在玻璃杯里,更像飲品,也可視為煎蕊的化身之一。

過去,我從未喜歡過煎蕊,嫌那綠色粉條淡然無味,看起來綠油油的賞心悅目,但其實是人工色素的偷龍轉鳳,華而不實,無論是色彩或造型都不敵繽紛如小雪山一樣的紅豆冰。然而近年來,煎蕊經過改良升級,異軍突起,成了本地甜品的明星。

一些煎蕊專賣攤,只主打一款煎蕊,卻能迅速的開枝散葉。年輕的創業者,到馬來西亞挑選優質椰糖,並採用上等的日本紅豆等,提升了煎蕊的滋味。綠粉條使用班蘭葉的天然色素,色澤更為自然,長短不一,胖嘟嘟的,咬起來糯糯的,不是過去常見的工廠貨。

走筆至此,想起了帶我品嘗Faloodeh的伊朗朋友,他是否依舊安好?甜品不是用來飽腹的食物,但對一些人來說是不可或缺。它所提供的慰藉,在紛亂世間,是短暫而珍貴的一抹的甜蜜。

關於作者:

葉孝忠—— 新加坡《聯合早報》專欄作者、前《孤獨星球》指南出版人,同時從事教書、出版和寫作。他關注設計,曾出版包括《設計上海》《亞洲風格時代》等設計專題書籍,同時也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一門華文文化產業與設計思維相關的課程,也擔任新加坡國際作家節的中文節目策劃人。

他同時關注於新加坡旅遊的書寫,曾出版《食遇》探索新加坡的美食文化,《12345》則書寫新加坡小眾景點,這兩本書也入圍了新加坡文學獎。去年出版的《我個新加坡寫了一本馬來西亞》入選24/25年聯合早報書選,這本關於馬來西亞小眾景點的旅遊書,可以在本地各大書店買到。

另外7月出版的《野鄰居》關於本地生態也已經在本地書店上市。

關於《野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