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份去了趟伊朗旅行,在战火爆发前尝了尝波斯经典的甜品Faloodeh。
在伊朗,这甜品几乎无所不在,可简单地翻译成粉条冰沙,淋上的糖浆以玫瑰水调制而成,浅尝一口,嘴里是玫瑰怒放的季节。

Faloodeh可以搭配藏红花雪糕或开心果,一小碗甜滋滋的,就是伊朗丰饶物产的微型世界。正如煎蕊的绿粉条,Faloodeh最独特的食材是冻结了的细米粉,吃起来有嚼劲,和顺滑的雪糕形成对比的口感。
确实,有食物历史研究者说,煎蕊的前生或许就是Faloodeh。起源于波斯,传入印度后,再辗转下南洋,在印度和缅甸称为Falooda,传入云南成了泡鲁达,在新马历经了本土化的重新演绎,成了煎蕊,一款经典的消暑甜品。

本地的煎蕊,正如罗惹、沙爹等,一般认为都是源自印尼。在爪哇它通常被称为dawet,其他地区则普遍称之为Cendol。
这名字很有可能源自爪哇语的“Jendol”,意思是“凸起”或“鼓胀”,指的是这道甜品中的绿豆粉条,类似米苔木目特有的外形。
煎蕊在东南亚分布极广,可见这是一种颇为讨喜的甜品。新马一带华人多,因此Cendol,就多了各种不同的译名,包括煎律、晶露等。

我们现在常用的煎蕊,是闽南语的音译,似乎来自槟城,它也渐渐取代了早年较为常见的浆绿。煎蕊被引进香港茶餐厅时,则多了一个好意头且漂亮的译名--珍多冰。
古早味的煎蕊颇为简单,冰沙上铺上绿粉条和红豆,浇上椰糖和椰浆,一碗迷你的南洋山水,足以消解了长夏的溽热。
后来煎蕊才有各种升级版本,比如加入玉米或榴梿泥,增加风味,也给食客更多选择。在竹脚巴刹的一众印度饮料店,售卖的煎蕊盛在玻璃杯里,更像饮品,也可视为煎蕊的化身之一。

过去,我从未喜欢过煎蕊,嫌那绿色粉条淡然无味,看起来绿油油的赏心悦目,但其实是人工色素的偷龙转凤,华而不实,无论是色彩或造型都不敌缤纷如小雪山一样的红豆冰。然而近年来,煎蕊经过改良升级,异军突起,成了本地甜品的明星。

一些煎蕊专卖摊,只主打一款煎蕊,却能迅速的开枝散叶。年轻的创业者,到马来西亚挑选优质椰糖,并采用上等的日本红豆等,提升了煎蕊的滋味。绿粉条使用班兰叶的天然色素,色泽更为自然,长短不一,胖嘟嘟的,咬起来糯糯的,不是过去常见的工厂货。
走笔至此,想起了带我品尝Faloodeh的伊朗朋友,他是否依旧安好?甜品不是用来饱腹的食物,但对一些人来说是不可或缺。它所提供的慰藉,在纷乱世间,是短暂而珍贵的一抹的甜蜜。
关于作者:
叶孝忠—— 新加坡《联合早报》专栏作者、前《孤独星球》指南出版人,同时从事教书、出版和写作。他关注设计,曾出版包括《设计上海》《亚洲风格时代》等设计专题书籍,同时也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一门华文文化产业与设计思维相关的课程,也担任新加坡国际作家节的中文节目策划人。
他同时关注于新加坡旅游的书写,曾出版《食遇》探索新加坡的美食文化,《12345》则书写新加坡小众景点,这两本书也入围了新加坡文学奖。去年出版的《我个新加坡写了一本马来西亚》入选24/25年联合早报书选,这本关于马来西亚小众景点的旅游书,可以在本地各大书店买到。
另外7月出版的《野邻居》关于本地生态也已经在本地书店上市。
关于《野邻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