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年貨大街是群眾感受濃郁新年氣息的地方。(網際網路)
作者 郭昱辰
農歷新年將近,家家戶戶差不多也備妥了年貨,只待團圓飯之時能滿足所有人的味蕾。
新加坡傳統的年節食品,諸如撈魚生、肉乾等,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先前紅螞蟻便介紹過福建、潮州、客家海南、廣東等地的特殊年節食品。然而大家是否好奇過,號稱美食天堂的台灣,過年又都吃些什麼呢?
雖然同為華人社會,新年文化大同小異。但台灣仍衍生出獨樹一格的農曆新年美食。
鯧魚

(咪咪愛料理)
「年年有餘」是全世界華人年節必備的吉祥話,與「余」諧音的魚料理更是餐桌上少不了的佳肴。切記,不能是魚片,也不能是切塊的魚肉,必須得是整條魚,而且切忌完食,才能「年年有餘」。
潮州人吃白肚魚,上海人吃鯽魚(取」鯽祥如意」的諧音)。台灣人呢?最流行是鯧魚。
台灣有句順口溜,說當地受歡迎的魚種「一鮸二嘉鱲,三鯧四馬鮫」。
台灣清代《諸羅縣誌》也記載著「鯧,身扁而短,無鱗。以紫白色者為佳,海魚之貴品。又有黑色者,細鱗,名烏鯧,味少遜。 」簡譯成白話文就是讚揚鯧魚的美味,並評論白鯧味道好過黑鯧。
鯧魚本來就是台灣人愛吃的魚種,也不知是誰起的頭,說吃鯧魚「繁盛昌隆」、「吉祥昌運」,於是便順理成章的成為年夜飯的桌上佳肴。這不算是所謂台灣的過年傳統,而是近二、三十年來才出現的風潮。
鯧魚外觀討喜、肉質細嫩少刺,不論干煎、清蒸、糖醋、紅燒都極為合適。
最受歡迎的白鯧本來就因為無法養殖、只能仰賴捕撈而價格居高不下,農曆新年期間售價更是一飛沖天。一尾白鯧動輒千元台幣(約45新元)以上,甚至供不應求。也因為太傷荷包,不少人也會退而求其次用黑鯧、金鯧來代替。
烏魚子

烏魚子。(中時電子報)
有「黑金」之稱的烏魚子,對台灣人來說,就大致上像新馬人眼中的榴槤一樣,是在地特有的好料。日本人則稱烏魚子為「唐墨」,並讚譽為世界三大美食之一,受歡迎的程度可見一斑。
生活在中國大陸東海沿岸的烏魚群,每到秋冬,為尋找溫暖的海域產卵,便會順著洋流南下來到台灣西南沿海。漁民捕撈烏魚後,取出魚卵後腌漬、曬乾,便成為整塊澄黃通透、厚實飽滿的烏魚子。只需稍加炙烤,吃時香氣四溢,吃過後齒頰留香。
一般來說,名貴的烏魚子只會特定特殊場合上桌。最常出現在婚宴的開胃冷盤中,再來就是過年喜慶的年夜飯。
不僅是因為過年大家肯花錢,也是因為烏魚捕撈季在年前兩個月,正好及時應景。不論在餐桌上饕餮親友,還是送禮訪客,都是美味又高貴的絕佳選擇。
火鍋

(網際網路)
台灣人除夕夜吃火鍋,源自於華人的「圍爐」傳統。這也是新加坡人的最愛。
1694年《台灣府志》記載除夕當天的情況「是夕,祀先、禮神,爆竹之聲不絕,謂之辭歲。焚香張燈,老少圍爐,坐以待曙,謂之守歲。」 「圍爐」傳統原先是指在桌下放置火爐,全家團聚吃團圓飯的習俗。後來因台灣社會的變遷和商業化模式,火爐後來便搬到餐桌上,變成」全家圍著火爐吃火鍋」。正巧過年期間台灣也正值寒冬,吃火鍋進補暖胃也是順理成章。
長年菜

(網際網路)
「長年菜」象徵長壽。傳統上必須一口吃下,不可咬斷分次食用,如此一來年壽才能「長長久久」。
北部的長年菜以芥菜為主,有煮不爛的特性,需要整葉食用,味道略帶苦澀,是不少人心目中最討厭的年菜榜首。
而南部的長年菜則是帶根的菠菜,以川燙為主要料理方式。
《台灣通史》也曾紀載「菠薐……台南謂之長年菜,以度歲須食之也。」代表著南部以菠菜當作長年菜的傳統,有著新年長一歲的意義。
另外髮菜也是餐桌上常見的蔬菜,意義就相當簡單粗暴。髮菜髮菜,發財發財。
可惜一般新加坡人除非在台灣有家庭或親人,否則很難得在年節期間來台灣吃到年節料理。
事實上也不建議特別為了年節美食而來,台灣過年期間年假長,大家又喜歡來個家族旅遊什麼的,使得各大旅遊景點絕對爆滿到懷疑人生。
真要是饞了,下次到台灣順一包烏魚子回來,也算是為新加坡的團圓飯桌上,增添一點異域的台灣味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