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S Quacquarelli Symonds於前不久剛剛發布第20版世界大學排名,首次將就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指標納入排名體系,成為全球唯一一個同時包含這兩項指標的排名。
這次排名涵蓋了來自104個高等教育系統的1500所大學。排名結果是通過對1750多萬篇學術論文和來自超過24萬名學者與僱主的專業意見進行分析得出的。麻省理工學院(MIT)連續第12年蟬聯榜首,劍橋大學仍然位居全球第2名,而牛津大學在今年的排名中提升了一位,位列全球第3。這些排名結果反映了這些大學在學術研究和專業聲譽方面的卓越表現。北京大學是中國高校中唯一一所位於全球前20的院校,排名全球第17位。

排名方法論更新
今年,QS對排名方法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化改善,引入了3項全新指標:就業成果、可持續發展和國際研究網絡。並且,對一些現有指標的權重進行了重新校準,包括僱主聲譽指標、學術聲譽指標和師生比指標。
QS高級副總裁Ben Sowter表示,QS世界大學排名的20周年版本標誌著一次重要的方法論革新。通過與全球高等教育界的廣泛交流,QS將旗艦類排名與Z世代和Alpha世代的需求緊密結合。在當今快速發展和變化的社會中,QS世界大學排名引起了越來越多關注社會問題的學生群體的關注。現在,我們的排名為大學提供了獨特的視角,用於評估和提升與人類未來發展密切相關的重要能力。
中國(大陸)高校排名表現
世界最多產的學術研究生產者
獲得全球學術界越來越多的認可
根據QS師均論文引用指標,中國(大陸)高校研究影響力排名靠前
許多排名在中間的大學在本次排名中表現出色
在國際化指標方面仍有巨大提升空間,特別是國際教職人員、國際學生數量以及國際學術合作方面
在最新的可持續發展指標的前200名中沒有看到中國(大陸)高校的身影
努力促進年輕人就業和新冠疫情後經濟恢復與發展
中國(大陸)高校在本榜中的數量位列全球第三,共有71所高校上榜,僅次於美國(199所)和英國(91所)。北京大學在全球排名中位列第17位,是亞洲排名第二的高校。而亞洲排名最好的高校是新加坡國立大學位列全球第8位。

QS執行長Jessica Turner強調了中國高等教育機構積極適應科技變革和人工智慧時代的重要性。她認為大學應該聚焦數字化教育,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適應能力,並將綠色技能和循環經濟納入課程中。她指出,在開發具有影響力的教育項目方面,學術界、產業界以及政府之間的合作至關重要,以滿足市場需求並為學生提供重要的新興技能。

中國高校在QS的學術聲譽指標中得到了廣泛認可,該指標是根據來自14.4萬名學者的意見評估得出的。中國有5所高校進入了學術聲譽指標前100名,而且排名靠前的大學在不斷取得進步。這表明中國高校在國際學術界享有良好的聲譽,並得到了學者們的高度認可。
中國高校在研究影響力方面雖然還沒有進入全球前十,但在進入前50和前100的高校數量方面居於全球第一,分別有13所和18所。而且這些高校的排名一直在不斷提升。在擁有15所及以上進入排名的高等教育體系中,中國高校的進步是最為顯著的。中國也是全球學術研究產出最多的國家之一。其中,上海交通大學在師均論文引用指標中排名全球第15位。該大學在醫學領域的研究尤為重要,貢獻了總學術產出的30%。這些數據反映出中國高校在學術研究方面的持續進步和突出表現。

確實,中國(大陸)高校在吸引國際留學生方面的表現相對較低。只有暨南大學一所高校進入了全球前300名。國際學生比例是中國(大陸)高校平均得分最低的指標,這反映了大學在吸引國際學生方面的挑戰,包括可及性和校園多樣性等方面。疫情對國際學生流動造成了限制,這也影響了中國(大陸)高校在國際留學生方面的表現。
最後附上2024QS世界大學排名前100一覽,供大家查閱。
2024QS世界大學排名全球Top100

信息來源於QS世界大學排名官微,最終排名請以官網為準:
https://www.qschina.cn/university-rankings/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