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服務研究中心,在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進行一個關於青年陷入「在職貧窮」(In-Work Poverty)的大型研究,調查訪問了1905名自2017年開始工作、年齡介於21歲至38歲的公民。
這次研究主要是聚焦於新加坡職場的另一群弱勢群體——受教育程度低且收入低的青年人,也就是「窮忙族」。
受訪者教育程度分四類:
大學文憑或更高
專業文憑或A水準證書
工藝教育學院
以及中學或更低

從表格中我們也能看出,不論是從月薪中位數上,還是家庭月收入中位數,擁有工教院或更低學歷者的薪資較低,雖有固定工作但生活還是捉襟見肘。

他們一般從事技術和輔助專業人員、服務及銷售員、機械操作員等工作;工作時間長,每天超過10小時,輪班休息甚至是周末節假日上班等;
窮忙族的事情總有很多,陷入及時間不夠用的困境中。大事、小事,緊要的、重要的,將他們埋沒在工作的海洋里,時間無法掌控,沒有閒暇時間去學習或思考如何提升自身技能,改善目前的生活狀況。
而學歷和收入較高的同齡人,他們可通過進修,進一步提高收入。
如何改善這一困境呢?
01 參與培訓
專家建議政府和僱主加強合作,為低學歷年輕人推出合適的進修課程,並且提供職業發展的培訓。

02 提高薪資
漸進式薪資-提高低收入者收入
落實零售業漸進式薪金模式(Progressive Wage Model,簡稱PWM)。
從2022年9月1日起約1萬4000名全職收銀員和零售助理將獲得加薪。
現有的清潔、保安和園丁漸進式薪金模式將擴大到當地的內部清潔工、保安人員和園丁。
從2023年3月1日起,漸進式薪金模式將擴大到食品服務部門的當地工人,以及所有部門的管理人員和司機。
從2023年7月1日起,漸進式薪金模式將擴大到涵蓋廢物管理部門。
03 心理輔導
收入最低的群體患上抑鬱症、焦慮症的可能性是收入最高群體的1.5到3倍。心理問題也會影響收入,加劇貧窮,讓人陷入可怕的惡性循環。也就是所謂的心理貧困陷阱。
本次研究數據也顯示,職場的弱勢群體「窮忙族」心理健康問題最嚴重。
中學及更低學歷者:約13%出現重度抑鬱症狀
專業文憑或A水準證書:9.42%
工教院學歷:8.93%
大學文憑及以上者:約為4%
與此同時,今年8月份畢業季,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也開展一項研究調查,深入探討畢業生如何做好入職準備,以及他們認為哪些特質對學生未來就業最有幫助。
15名僱主來自科技、教育、工程、製造行業,以及非盈利領域的企業老闆和人事部代表;
9名大學生就讀社會科學、教育學和工程系;
8名大學教授/講師是體育管理、教育、心理學等學科的大學教授和職業諮詢人員。
僱主、大學生、大學教授/講師這三個群體中,對於必要特質有不同的想法。

所有受訪者把敬業精神列入畢業生應具備的10大特質。不過,僱主把這項特質放在首位,大學師生分別列在第五和第七位。
經驗也是求職路上的重點,3個群體都排在前列,相比師生更看重學科知識,僱主更在乎學習能力,畢竟相比師生在校期間的知識,人生道路更加長遠,要學的也更多。

在新加坡大學對1萬零100名新加坡大學畢業生問卷調查報告中,收入排名前十學校專業分別為:

NTU:商業和計算機工程/計算雙學位
NUS:計算機學士(計算機科學)
NUS:法學學士
NUS:理學學士(商業分析)
NUS:工商管理學士
NUS:計算機工程
SMU:法律
NTU:藥物
NUS:計算機學士(信息系統)
NTU:會計和商業
新加坡國立大學 NUS


南洋理工大學 NTU


新加坡管理大學 SMU

新躍社科大學 SU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