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名校校門已經成了拍照打卡勝地,比如,在清華門前cue吳亦凡並被」翻牌「一夜爆紅的李雪琴女士:

北大校門是這樣的:

武大校門是這樣的:

可是,來到了新加坡,你會發現:
新加坡的大學,沒有校門!
下面,是一位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學生的親身經歷:

完全可以想像這位小夥伴被阿姨說得一臉懵,懷疑人生的模樣......
NUS一共有三個校區,主校區在肯特崗(Kent Ridge),也就是上圖網友說的連著KR地鐵站的地方,另外還有武吉知馬和歐南園兩個校區。
這三個校區,統統都沒!有!大!門!有人說,不對啊,我經常在圖片上看到那個橙色和藍色的柱子啊,那不是門麼?

呃,這樣的柱子在NUS的肯特崗校區有好多個,上面寫著」Entrance「,也就是入口,不能算是門,它的存在只是為了告訴左右的行車:「前面就是NUS的地盤了。」

一些入口直接連著各個高速公路,所以除了校車,社會車輛和95路、96路、151路等公交車也是直接穿行NUS校園的。
而且,這些柱子光看圖是一片歲月靜好,但是,要想站在柱子下來張合影,可是要冒著被撞死的危險啊!柱子在路中央,周圍都是車,還沒有通往柱子的人行道......

NUS的武吉知馬校區就更可愛了,這樣的柱子只有一個,不但和主幹道之間沒有圍欄,而且和植物園還不分彼此,據說有遊客經常在去植物園的路上,一不小心就進了NUS校園......

NUS武吉知馬校區主要是法律學院和李光耀政策學院
哦對了,NUS的校車有著「飛馳人生」的理想,早已不滿足只在校園裡服務了,從肯特崗校區到武吉知馬校區,它可是跑高速路的!

校車BTC線負責往返肯特崗校區與武吉知馬校區
至於為什麼不設立大門,官方的說法是,要推崇開放的文化,大學不是一個孤島,學校不希望學生生活在象牙塔里,要與外界有足夠的聯繫,將來畢業才可能儘快地融入社會。
當然,為了向大家證明這裡真的是NUS,在校園裡還是可以看到一些標誌的,許多人在此拍照打卡~

這裡是NUS畢業生拍照的熱門地點
那NUS沒有校門,其他的大學呢?南洋理工大學的校園裡,還真有一座校門!看這大牌坊,多氣派:

等等,為什麼叫南洋大學,而不是南洋理工大學呢?
南洋大學成立於1955年,是一所以華文為教學語言的大學,首任校長是大名鼎鼎的林語堂!

林語堂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
1980年,南洋大學與始創於1912年的新加坡大學合併,成為我們前文提到的新加坡國立大學。

新加坡國立大學繼承了南洋大學的校徽,而在南洋大學原址雲南園上建的南洋理工大學(NTU),則繼承了「南洋」的名號。
事實上,儘管是在南洋大學舊址上建校,但NTU的這塊牌坊卻是後建的仿品!原本的南洋大學校門,位於裕廊西93街和文禮地鐵延伸線相交處的一片草坪上:

這個新加坡唯一真正意義上的大學校門,可謂「命運多舛」!
在1980年南洋大學被關閉時,上面的題詞也被剷除,淪為無字牌坊。

1981年,牌坊掛上新成立的南洋理工學院(NTU在成為綜合大學之前)英文字樣 :

NANYANG TECHNOLOGICAL INSTITUTE
1986年南洋理工學院關閉了南洋大學入口,它二度淪為無字牌坊。據說當時是準備拆了,但沒有承包商願意投標,校門才逃過一劫。
新加坡政府在1998年將它列為國家古蹟,2000年才修復完畢,掛回「1955南洋大學」題字,才成了今天的模樣:

舊牌坊上的「南洋大學」四個大字是于右任先生所題,他是中國海峽兩岸都能接受的國民黨元老、著名書法家,甚至在整個華人圈都是極具影響力的人物。

于右任
如果丟了這塊「金字招牌」也太可惜了,於是1995年,NTU在校園裡建了一個新牌坊。
新、舊牌坊從外型上看非常相似,但舊牌坊更高大一些,「1955」和「南洋大學」的大小和鑲嵌方法也略有不同。

來對比一下新(左)舊(右)牌坊,怎麼覺得後建的反而更古色古香?
但是NTU里的南洋大學牌坊,卻從來沒有被當做「門」使用過。大學的正經入口長這樣,顯而易見,這只能算個石墩。所以嚴格意義上說,NTU也沒有門!

雖然NUS和NTU沒有像樣的校門,但好歹是圈了塊地,讓人們能知道,這一片是誰的地盤。
而位於市中心的新加坡管理大學(SMU),絕對是地理意義上的「社會大學」!

城市主幹道直接橫穿校園,離商場、藝術館、大酒店、電影院都是幾步之遙~

被道路割裂的SMU主建築群,完美地隱身了~
如果不知道SMU是大學的縮寫,還以為這是棟寫字樓呢!

至於能拍照打卡的地方,要看你有沒有和過人的視力和運氣,找到這塊低調的石墩了~

新加坡大學不建校門的「傳統」,就這樣被傳承了下去。2012年新成立的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裡面有成龍捐建的幾個中國風古建築,至於校門,還是沒有的......

主要入口是一個有蓋走廊
第五所公立大學——新加坡理工大學,勉強算是有個門......框吧!

前年才被劃分成公立大學的新躍社科大學,雖然沒有自己單獨的門,但托「老東家」新躍大學(SIM)的福,總算有個相對闊氣的大門吧~

其實,不光是新加坡,「沒有門」的概念在海外大學中還是蠻常見的。
英美的的許多大學,比如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耶魯大學等都沒有校門,也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校園,獨立的學院分布在整個城市的各個角落。

只有這樣的牌子,宣示著建築的主權
所以,以後大家來新加坡的公立大學,別再費勁找門了,直接進,真沒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