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有點排外!
包括一些留學生,呆了沒兩年感覺自己已經和世界接軌了!說從國內來的人「土」!
無聊至極,剛到一個地方,不是土,是陌生,神馬都要適應,這種另眼相看的嘴臉,大可不必理睬!畢竟他看不上你,你更看不上他,臉是自己的,想長臉是別人的給的,不要臉是自己得的,拍著胸脯就說我驕傲!

但畢竟初到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有些東西還是要儘快熟悉,這樣有利於自己在一個陌生的復方交流!所以,小圈兒就想搞個神馬專輯,讓剛來的夥伴能儘快了解這座城市,融入這裡的生活,說的不一定都對,需要夥伴們在生活中慢慢的體會!
今天,先說道一下——場景篇!
就是一些老街道什麼的,一些比較有特色的城市基建!
「
像加東/如切是新加坡保存完好的土生華人街區,雖然它距市中心僅10分鐘車程,卻靜靜地被歷史的氣息包圍,非常有古色古香的老家味道!
加東曾是茂密的椰子種植園,20世紀初期逐漸發展為住宅區。
而臨近的如切則是以聞名一時的「加東王」周如切命名。周如切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商業奇才!並且熱心公益,政府將原名為「Confederate Estate Road」的道路改名為「Joo Chiat Road」(如切路)紀念他,後來還漸漸有了如切巷、如切道、如切坊、如切台、如切徑等地名。
在加東和如切有精美的土生華人排屋,古雅的手工藝品小商店,還有甘願讓人大排長隊的美食。更可以欣賞到斑斕的娘惹服裝、珠飾鞋子和瓷器等物件,甚至還有娘惹珠飾體驗課程,十分值得一玩。

像過去的華人店屋,在如切路可以看到色彩繽紛的土生華人排屋,房屋大都裝飾有龍、鳥和螃蟹等形象,還有華麗麗的歐洲進口的艷麗瓷磚,基本上都是兩層小樓,一樓開店,二樓自住,所以又被稱作「店屋」,也稱為下鋪上居。
店屋常常是窄長的設計和裝潢,從街道的一頭延伸到另一頭。它的正面看起來相當狹小,只有四五米寬,然而店屋內部別有洞天。一家店屋的深度至少是寬度的三四倍,直通後巷。街上是車水馬龍,店內卻獨有一份靜謐。

「
按照規定,店屋的臨街面要留出五英尺的公共空間,這就是著名的「五腳基」。
因此店屋的一樓後縮,用兩根柱子來支撐上層的樓房。各家店屋的五腳基相連,成為連續的走廊,從街道的一端直通到另一端。在炎熱多雨的熱帶,它不僅烙印著文化,還為行人遮陽擋雨,逐漸發展成為繁華的商業街道。
店屋的起源多認為是華人的故鄉——中國,但也有說是荷蘭人統治馬六甲海峽時,其首都阿姆斯特丹的民居風格影響了新加坡。但不管起源於何處,由於新加坡地處東西方交匯要衝,地少人多,這種可以共享土地空間的建築風格很快流行,一直到1950年代都是新加坡主流的建築形式。
隨著經濟和貿易的發展,店屋從簡陋的兩層樓房變成了精修的多層閣樓。二十世紀初的新加坡迎來了經濟大繁榮,店屋成為展示財富和品位的象徵,商人們在店屋正面堆疊上大量的浮雕和裝飾,色彩與光影相交映,華麗而誇張,不禁讓人聯想到中世紀的歐洲建築,所以這一特別時期的店屋被稱為「中式巴洛克「。
」

但是,二戰結束後,被馬來西亞踢出聯邦的新加坡既缺乏資源,又沒有軍事保護,時時處在被吞併的危機中。國父李光耀開始了一系列激進的改革,用強力的手段推動發展。高樓大廈拔地而起,而店屋成為落後的象徵,被整棟整棟地拆除。
八十年代,新加坡已經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但這座現代都市,滿是冰冷的鋼筋水泥,失去了吸引遊客的魅力。曾經,新加坡人急著告別過去,此刻方才驚醒,想要保護所剩無幾的店屋。
牛車水、小印度和甘榜格南被劃為歷史保護區。在政府的強力政策下,店屋得到全面翻新,一些店屋成為風味十足的賓館、鬧市中的豪宅,還有些成為富有特色的創意小店。
在新加坡,華人、馬來人、印度人會根據自己的口味,裝飾出風格各異的店屋。華人掀起中國風,掛上牌匾和燈籠,刻上華夏的圖騰。伊斯蘭教徒繪出星月和植物,留下連續的木飾。
馬來風味的木雕、希臘羅馬式的柱頭和拱圈、殖民風格的盾牌和勳章,盤旋在店屋正立面。百葉窗、推拉窗、滑窗、玻璃窗各領風騷。不同風格的元素甚至會混搭在一起,共同裝飾同一間店屋,帶來別樣的混血魅力,成為新加坡一大特色。

剛才,小圈兒提到了如切巷、如切道、如切坊、如切台、如切徑等地名。
在國內最常見的就是人民路、建設路、興華路、勝利路、迎賓路等等,還有就是地方的名人或者文化特色的路。而新交迫的道路,可以說是琳琅滿目,神馬都有,有水果、詩人、王族、異國等等,還有很多無名路!
比如水果路,新加坡堪稱東南亞的水果王國,熱帶本身水果就是豐產物,用水果命名也是非常適合!像實龍崗路上段附近,有羅弄榴槤和羅弄黃梨,羅弄是馬來語詞彙Lorong的音譯,就是小巷的意思。
大概這裡早年是榴槤園和黃梨園。烏敏島上有個JalanDurian(榴槤路),惹蘭是馬來詞彙Jalan的音譯,jalan有「步行」和「大路」兩層意思。巴耶利峇上段曾有個羅弄韭菜,就在現在的Tai Seng-Ubi工業區那裡。
上面提到的加東,有個LorongNangka (馬來語:芒果)、MangisRoad(馬來語:山竹)、Rambai Road、Duku Road、ChikuRoad、Langsat Road和Rambutan Road,都是熱帶水果名字。
武吉知馬路上段的美世界附近,有一系列香蕉為名的路名:神馬酸香蕉、石香蕉、金香蕉、青香蕉、香蕉王、大蝦香蕉、惹蘭香蕉等等,看到這些才知道,香蕉的品種真是怎一個多字了得!
麥波申有荔枝大道,杉木大道、桑樹大道等等都是大樹的名字。

還有王族路,以前新加坡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對英國宮廷那一套也沒有忘記,究竟是出於神馬原因,還要用這些路名,小圈兒是不得而知,是不忘國恥,還是隨波逐流,還是壓根就準備締造另一個王朝。
看看這些路名國王、王后、皇后、皇子、公爵、女公爵、威爾斯太子、威爾斯太子妃、加冕等等,小圈兒的思路是放飛了!
還有亞歷山大路附近有Prince CharlesCrescent 和 Prince Phillip Avenue,是以查爾斯和菲力普兩個王子為名。
三巴旺(Sembawang)有個King’s Avenue和Queen’s Avenue。市中心有個Queen Street但是沒有King Street. 馬里士他有個Jalan Rajah(Rajah,馬來詞彙,國王)。
還有詩人路,當時是不是新加坡十分喜歡濕人!總要求一手好濕!中國的大家也都在此,李白、杜甫、蘇東坡都是幫上有名。
外國的還是紀念印度穆斯林詩人和哲學家MuhammadIqbal,泰戈爾、卡利達薩、文西亞都拉等等。清一色外國人!

還有更多異國的名字命名的路,這是到當聯合國的節奏???
在市中心,有廈門、廣州、泉州、福建、南京、北京、上海、雲南!。
在摩綿路附近,有一些以緬甸地名和有關的專有名稱為名的道路,如RangoonRoad、Mergui Road、AkyabRoad、Ava Road、BasseinRoad、Bhamo Road、IrrawaddyRoad、MandalayRoad、Martaban Road、Minbu Road、PeguRoad、PromeRoad 和 ShanRoad.
在小印度,則有一系列與英國地名有關的,如:Bristol Road, Cambridge Road, Carlisle Road, Devonshire Road, Dorset Road,Durham Road, Gloucester Road, Hampshire Road, Hertford Road, Kent Road, NorfolkRoad, Northumberland Road, Oxford Road, Rutland Road和TruroRoad。
在三巴旺(Sembawang)有一些以大英國協國家、首都和地名為名的,如:Auckland Road, Bermuda Road, Canada Road, Canberra Avenue, DeptfordRoad, DurbanRoad, Falkland Road, Fiji Road, Gibraltar Road, Kenya Cresent,Lagos Road, Malta Road,Montreal Road, Ottawa Road, Pakistan Road, St.HelenaRoad, St. JohnRoad 和WellingtonCircle。
甘榜格南有一些以穆斯林地名為名的路,如Bali(巴厘)Lane, Java (爪哇) Road,Baghdad(巴格達) Street, Muscat (馬斯喀特) Street 和 Kandahar (坎大哈) Street.
阿裕尼附近有個快樂大道(Happy Avenue)。三巴旺附近有個JalanMalu-Malu。馬來語裡,malu是害羞、丟臉的意思。
在舊機場路,有一些小路是以馬來數字為名的,如:JalanSatu,JalanDua, JalanTiga, JalanEmpat and Jalan Lima,就是一、二、三、四、五的意思。

更奇葩的是,還有一些「無名路」!
早年一些偏僻地區沒有正式路名,於是以數字和字母暫時命名。這些小路後來一直到今天還沿用這些「暫時」名字,如:Punggol Road Track 24、Old Choa Chu Kang Road Track14、Mandai Road Track 7 和Track 16等等。
在新加坡還有有很多類似的道路名稱,也算是新加坡的一大特色!有空轉轉就明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