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GAPORE Day 2 新加坡不養閒人,牛車水並不遲暮

2019年11月28日   •   7695次閱讀

為什麼

那些白髮蒼蒼的老人

還在工作?

上一次帶我媽一起來的新加坡

我指著那些白髮蒼蒼弓背駝腰的老年人說

「媽,他們比你起碼大十幾歲,還在端盤倒水做工,你還這麼年輕,不要再耍了,多出去工作,哪怕干點體力活」

我可能是這個世界上

最不【懂事】的子女

Q

我:今天要吃的東西有點多,你不要脹到了

老孫:我不餓

坐標: 牛車水

特點: 唐人街的華人不華人

北到新加坡河

西至新橋路(New Bridge Rd.)

南至"麥斯威爾"路(Maxwell Rd.)和克塔艾爾路(Kreta Ayer Rd.)

東到塞西爾街(Cecil St.)

遊客路線的牛車水,會只在美食街珍珠坊區域

但它更有意思的新體態

在安祥山和尼而路的分支

這就是牛車水區域

新加坡唯一的唐人街

華人們重疊、聚合、生意買賣、吃喝拉撒的大社區

這個區域的中心,是【新加坡城市規劃展覽館】

沿著主幹道Neil Rd,兩側散落著不同新面貌的分支

美食打卡,是牛車水的必備項之一

在國人的傳統中,民以食為天,中國菜系中的粵菜,成為了海外市場的主打

裂變的其他東南亞菜系,都繞不過這樣的基調

華人的面孔,在牛車水裡,更是立體

大市場或者小門店

清一色的南洋風情

能用英文和你對談,也能用華語與人交流

有趣感,是從這些小攤小販和百年老店開始的

但更加值得關注的,是串起新加坡華裔的觀念文化

那就是:

你目及之處,都是白髮蒼蒼的老年人

他們在做著最辛苦的工,過著最不易的生活

所有能想到的歲月靜好,修身養性,乃至廣場舞閒散文化

在新加坡,都很少見

社會現象,對應著背後的調查了解

來自新加坡的官方數據:

超過40%的65-69歲的老人,和超過66%的55-64歲的老人仍然在工作

而70歲以上,也有大概40,400的人依舊在工作

大部分老人的職業都是清潔工、勞動者、機械操作員工、服務和銷售員

這種社會形態的產生

繞不過那個我們也在面對的問題

【老齡化】

延遲退休也好,社保破產也好

新加坡都給所有人提了一個醒:

這個社會,永遠不會養閒人

你可以在外貌上白髮遲暮,但心理建設永遠不能

在新加坡的觀念中

父母和子女是兩個獨立的存在

我很欣賞這種孤獨的空間

子女沒有太多贍養的義務,畢竟在是否生存這個問題上,父母也是用一種自我滿足的強加,來賦予一個新的生命

而關於生命,是獨立的,包含著愛和責任,但肯定不是義務

新加坡政府用了很多方案,來解決勞動力問題

比如:補貼企業以鼓勵僱傭老人

比如:設置硬性存錢的公積金機制,而非社會養老

目前新加坡老年人工作群體的月工資在1100美元左右

加上合理的住宅解決方案

基本能實現個人養活個人的狀態

按照當地公積金的規定

如果55歲,存夠了20萬新幣,則可以啟動養老資金

如果不夠,則要等到64歲左右才能啟動養老帳戶

天人天養

不同的人,往往都有不同的人生

沒有積累和技術的老年人,只能做一些勞動力偏強的工作

有積累和技術的老年人,雖然不是特別缺錢養老,但依舊無法停下來,會做一些生意或者開Grab(東南亞的滴滴),去尋找更多的價值感

放下了帶孫子的必要選擇

也無奈於年輕時的積累不夠

70歲依舊還工作在一線,躲在角落吃一盒4新幣盒飯,是個非常正常的現象

而新加坡的養老制度,其實已經非常科學完善

至今位列亞洲第一

老年人在坡縣的工作

在牛車水這個華人區中

更像是一次有意思的現代教案

你如何對待自己的現在

你的老年就會如何對待你

觀念的差異,會讓一個社會向著不同的方向前進

抑或互相的制約

才是那個【成為更好的自己】的一種可能

在經濟面前,年齡永遠是脆弱的

它不因你老,你弱,你沒能力,就存在應該怎樣的問題

我們吃著牛車水裡最便宜的米其林食物

看著眾生相式的生存百態

社會是最好的教科書

那些關於商業和洞察的每一次收穫

都好像在決定著前路

我們生而孤獨,我們只有自己

那些【自力更生】或者【老有所依】的字眼

都是一場時間裡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