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愛美無極限:戴美瞳、紋雀斑、做美甲、紋身,穿戴耳環、鼻環、肚臍釘、舌釘、乳環,身體上各個部位都佩戴得了飾品,現在就連牙齒也不放過!
還記得剛興起以金屬牙套來矯正牙齒時,戴了牙套的大家都覺得很尷尬,不敢露齒微笑?
如今竟然興起在牙齒上黏上閃閃發光的裝飾品,把所有人都目光都聚焦在自己的牙齒和微笑上。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 SINGAPORE'S OG TOOTHGEM CO. 💎 (@thirdeye.toothgems.sg)
牙飾的概念說新也不新
其實「牙飾」並不是一時興起、新奇的時尚趨勢。
根據考古發掘,最早的牙飾可追溯到公元前7世紀,生活在義大利半島伊特拉斯坎人(Etruscans)當時已有相關的記載。
到了公元3到9世紀,古代印第安人瑪雅族的婦女會用玉石、黃金或寶石等來裝飾牙齒;古典期的君王也會在上排牙齒鑽出小洞,鑲入淺綠色的玉石,作為裝飾彰顯不同的身份階級。
來到1970年代的美國,西印度群島移民將戴金牙的習慣帶入當地社區,逐漸從保護牙齒的初衷發展成一種時尚配飾,慢慢地再影響日後的嘻哈文化,很多明星開始戴上金屬牙套(Grillz)。
當時的說唱歌手喜歡滿手金戒指,脖子上掛大金鍊,再戴個金屬牙套作為財富和地位的象徵,或用來修飾遮蓋幫派成員的斷牙。
就像美國說唱歌手保羅·沃爾(Paul Wall)就有一口「金牙」。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FOOS GONE WILD (@foosgonewild)
牙飾風潮吹到獅城
近幾年,隨著歐美明星帶動風潮,牙齒飾品再次成為大家躍躍欲試的新潮物,這股潮流也吹到新加坡。
與之前得戴整口牙的金屬牙套不同,如今改良版的牙飾在設計上較簡單低調。大家一般選擇門牙、犬齒或一兩顆旁邊的牙齒來重點裝飾,裝飾品也一般不會大過3毫米,做牙飾的概念有點像貼美甲亮片。
裝飾材質更不局限於金銀珠寶、水晶、鑽石,有人還會用陶瓷、大理石、彩色玉石等。
做一次牙飾通常可以持續六個月至1年。
34歲的運營經理Fai Zainuddin今年一月開始佩戴牙飾。
他告訴《海峽時報》,
戴了牙飾後讓他更有信心,笑容也更燦爛了,再配搭上他平時所穿的較獨特的服飾,讓他感覺很好,與眾不同。

Fai Zainuddin的牙飾。(Fai Zainuddin)
他的牙飾造型師Renny Zuraimi說,
自2022年6月開了自己的網店「ToothGems SG」以來,預約次數已經翻了一番,從每周3次增加到6次。在聖誕節和新年等節日期間,每周更可接待10名客戶。
Renny的正職是從事海運物流行業。
另一個位於哈芝巷店屋內的牙飾店「Third Eye Toothgems SG」,在2020年營業至今,已替超過2000名顧客做過牙飾。
老闆兼牙飾造型師林淑燕(34歲)說,剛開店時,偶爾有零星幾個顧客光顧,現在牙飾風潮正隨著流行文化進入大眾視野,客流量也更加穩定了。
「許多新加坡人對新奇和特殊的事物很感興趣,這些事物可以幫助他們表達自己的觀點,並從人群中脫穎而出。」
目前光顧林淑燕的牙飾店的客人以20多歲的年輕人為主,也有媽媽和小孩一起來做。還有50多歲的懷舊族,想要重現90年代的金屬牙套經典。

林淑燕為顧客做牙飾。(林淑燕提供)
根據林淑燕的觀察,目前多數客人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選擇含蓄的設計做一兩顆牙齒。除了幾款常見的設計,林淑燕鼓勵大家不妨大膽嘗試,自選造型。
例如,就曾有一名愛狗人士,在狗狗生日當天,做了一款狗爪子造型的牙飾來做紀念。
根據設計的複雜程度,她的收費介於75至400新元之間。
林淑燕告訴《聯合早報》她如何入行時透露,她小時候在雜誌上看過牙飾,三年前發現又在美國和倫敦再次流行起來,不過本地還沒有這樣的服務,於是就想著把這股潮流引入新加坡。
她聯絡美國的培訓機構,通過線上學習,習得這門手藝。
疫情期間,她還報讀了本地的牙醫助理課程,學習專業的消毒知識。
由於牙飾目前在東南亞還未形成產業鏈,因此她所用的材料一律得從美國進口,也得到當地安全認證,譬如品牌施華洛世奇(Swarovski)等也有做牙飾貼。
她指出,
牙飾的做法通常先給牙齒清理消毒,用牙料膠水將貼片粘合,固定在牙面上。日常保養最好用軟毛牙刷刷牙,並用牙線清理食物殘渣。如果牙飾掉落,一般第一時間就能感覺到,吐出即可。萬一不小心吞食,因為體積小,不會造成太大擔憂。
值得一提的是,本地也有珠寶店會量身定製牙套,不過提供這種貼牙服務的卻寥寥無幾。
Chezgrillz的創辦人之一 Russell See 接受《海峽時報》訪問時說,他們的顧客主要是50歲左右。
他們會根據客服的牙齒模具,製作純銀或18k金的牙套。一些顧客會選擇只做幾隻牙的牙套,一些則要做一整排牙齒的牙套,有些也會要求在牙套上雕刻一些圖案。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Chez G (pronunc. shay g) (@chezgrillz)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Chez G (pronunc. shay g) (@chezgrillz)
牙套的起價為280新元,若帶有綠寶石和雕刻的複雜設計,則可高達2000新元左右。
做牙飾有風險嗎?
新加坡國立牙科中心修復牙科部副顧問醫生 Phang Zi Ying 接受《海峽時報》採訪時說,
牙飾如果貼得不夠牢固可能會意外脫落,使用者有吞咽或吸入的危險。
牙飾也可能使保持口腔衛生變得更加困難,增加蛀牙和牙齦疾病的風險。
若牙飾太大或者放置的位置不當,也可能會刺激或磨損唇部。
全民牙科醫生 Pearlyn Ng 也警告說,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戴這樣的首飾,患有牙齦問題或齙牙者應避免。
林淑燕也說,有做牙齒貼面(veneers)的人不大適合做牙飾,因為瓷牙表面太光滑容易脫落。修復過的牙齒或牙釉質薄或受損的牙齒也不適合。有磨牙習慣的人,牙飾也難免掉落,需要調試款式和貼合高度。
專家表示,佩戴牙齒配件的人應該先了解這些牙飾的材料。
先進牙科集團負責人孫哲深醫生指出,
牙飾會處於口腔數月或數年,而口腔環境是潮濕的,有時還會呈弱酸性。如果牙飾的材料不安全,可能會導致化學物質從牙飾浸出。
牙醫 Pearlyn 說,金、鉑和鈦是可以安全佩戴的金屬,但在某些情況下,即使手術會用到的鋼和鎳也會引起瘙癢或腫脹等過敏反應。
她認為,為了保護客戶,有必要在這行業制定一些規定。牙飾造型師應該得獲得當局認證,有專業能力告知客戶牙飾可能會引起的併發症,以免大家盲目跟風。
可是牙飾和金屬牙套屬於美容用途,並非醫療儀器,因此不受衛生科學局監管。
牙醫 Pearlyn 認為,此類牙齒美容是可行的,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觀和表達自己的方式。
但人們需要在知情下進行,得先知道市場上有什麼選擇,以及整個流程做法。
紅螞蟻先潑個冷水,如果牙齒髮黃,貼上了這些牙飾,豈不是讓人更注意到發黃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