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食閣

民以食為天,三個月的新加坡學習,雖然有精神食糧,但物質填肚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新加坡,因為政府的「組屋」為主,所以是不可能在「組屋」的街面房開店鋪的。因此,在新加坡要找商店是要去百貨大樓的,這裡更沒有隨處可見的中國式小酒樓,但一般在居住的集中地,每隔不遠,都會有吃飯的地方,稱作食閣。
如果非要解釋,你看著像什麼?是大排檔?還是特色小吃?或者像我們的快餐大食堂?其實啊,新加坡的食閣還真的是大排檔,食堂,特色小吃的集合體,因為它本就是一種便民的措施。在新加坡,食閣是很有特色的地方。以我幾天來的觀察來看,新加坡的食閣有這樣幾個特點。
食閣文化的特點

一、在新加坡自己做飯成本高
新加坡沒有農業,基本所有的食品都需要靠進口,所以自己做飯的成本很高。本地人基本都是在附近食閣解決一日三餐,一般每頓4-6新幣就可以滿足日常飲食。
二、新加坡食閣非常方便
新加坡國土面積很小,大多數人都居住在足屋當中。組屋社區都有自己的食閣,所以也有足夠的條件安排大眾就餐。這無疑是一種很便民的措施,新加坡是一個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生活節奏非常快,大多數人也覺得在家做飯很麻煩,新加坡人更願意加班賺錢(在新加坡加班是一定可以獲得額外心水的)
三、新加坡食閣飲食豐富
在新加坡除了華人以外,還有大量的歐洲人、泰國人、印度人等。加上新加坡的經濟繁榮,幾乎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都能吃到。
四、新加坡食閣乾淨衛生
新加坡食閣食由政府統一組織、監督,相應的食材自然是可以讓人民信任的,幾乎不會出現食品安全問題。餐飲相關行業也會經常會突擊檢查,任何不滿足要求的飯店/食閣,都會受到非常嚴厲的懲罰。
五、新加坡對於油煙的政策
上世紀後期,新加坡提出了「無煙城市」的概念,除了傳統的污染,包括廚房油煙都有嚴格的要求與限制。組屋儘管都保留了油煙機孔洞,但在新加坡安排油煙機都是需要去相關部門申請執照,並且成本很高。
文字 / Apex全球諮詢(中國)新媒體運營
配圖 / Apex全球諮詢(中國)新媒體運營
排版 / Apex全球諮詢(中國)新媒體運營
圖文部分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