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經科普】新加坡的GIP投資移民變了幾次?為什麼會越變越難?

2023年05月20日   •   3078次閱讀

都說皇帝的女兒不愁嫁,這話用來形容新加坡的GIP投資移民真是再貼切不過了。這不,都說全球經濟形勢不好,但是新加坡的GIP投資移民門檻卻再一次提高了,部分投資額翻了10倍不說,對於本地員工的招聘數目要求也更多了。

到底是誰給新加坡的勇氣哇?變化的趨勢是什麼呢?我們留在後面講,閒話少說,先來看下這次的具體改革。 我們都知道,在GIP計劃下,外國人可通過三個方案到新加坡投資獲取居留准證,分別是:

GIP三種方案

方案A.投資不少於新幣兩百五十萬元建立新的商業實體或擴大現有的業務營運。

方案B.投資不少於新幣兩百五十萬元於主要投資新加坡企業的全球商業投資者計劃基金。

方案C.投資不少於新幣兩百五十萬元於一家成立於新加坡的新或現有單一家族理財辦公室。該辦公室必須管理不少於新幣兩億元的資產。

那麼,現在針對這三個方案,新政策有四條調整:

2023GIP最新調整

1.選擇方案A的申請人必須投資至少1000萬元(包括繳足資本)成立新的商業實體,或投資在已營運中的業務。投資額是現在規定的4倍。

2.通過方案B投資新加坡的申請人,須在GIP精選的基金投資2500萬元,投資額是現有規定的10倍。

3.選擇方案C的申請人,在新的條例下,必須在新加坡設立資產管理規模至少2億元的單一家辦,其中至少5000萬元必須投資在四個類別,且須在批准函發出之日起的12個月內完成。

這四個投資類別是:

①在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許可的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例如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和凱利板上市的公司。

②符合資格的債務證券(qualifying debt securities),包括債券、票據、商業票據和存款證等。

③在新加坡註冊的經理人所發行的基金。

④注資在新加坡的非上市公司的私募股權基金。

4.投資者首五年永久居留期滿後若要更新再入境准證,公司須雇用至少30名員工,其中至少一半必須是新加坡公民,以及10名須是新員工。

而在現有規定下,若要更新再入境准證,申請人的公司只須聘僱至少10名新員工,一半是新加坡公民,並有200萬元業務總開支(TBE)。

這次改革從3月15日起生效。 事實上,新加坡的GIP從誕生之初,就一直在調整,先後經歷過幾次大的變動:

1.投資移民誕生之初(2004年)

新加坡投資移民政策在最初有兩種:

1.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投資移民項目,「金融投資者計劃」(Financial Investor Scheme,簡稱FIS),即1000萬新幣投資計劃(投資者個人需向金融管理局核准的金融機構提供最少2000萬新幣的個人名下資產證明),2004年推出。

2.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下的投資移民項目,「全球投資者計劃」(Global Investor Programme,簡稱GIP),此項計劃主要目的是吸引更多各行各業的企業家來新投資以促進經濟發展,並明確表示全球投資者計劃投資者以及家屬可以通過該計劃申請新加坡永久居留權。

要求投資者至少投資100萬新幣到新加坡政府批准的基金;此時,該計劃對投資者無居住要求。 2005年推出。

2.第一次調整(2009年)

GIP計劃基金投資額調整為150萬新幣。

3.第二次調整(2011年)

在此之前GIP有三種投資方案:

方案A.100萬新幣投資在全新的業務或擴充現有業務;

方案B.150萬新幣或以上投資在基金上;

方案C.200萬新幣或以上投資在經本計劃批准的基金上,其中50%或以下可用於投資私人住宅,僅供本人居住。

2011年之後調整為: 方案A.250萬新幣投在全新業務上或擴充現有業務; 方案B.250萬新幣投資在基金上; 方案C.取消。

4.第三次調整(2012年)

2012年4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取消了「金融投資者計劃」,由此,GIP成為新加坡目前唯一的投資移民途徑。

對於GIP的調整:250萬新幣的投資額要求保持不變,但增加了對投資者的居住要求,同時對投資者的資格也做了更加詳細的規定,例如要求申請人公司最近三年的年均營業額須達5000萬新幣(房地產和建築相關行業年營業額則須達2億新幣以上)。

5.第四次調整(2014年)

將申請費用從之前的5650新幣上調至7000新幣外,更對申請人公司所在行業進行了限制,其中房地產和建築行業被剔除。具體要求條件如下:

a) 申請人必須擁有至少三年的經商經驗,並需提交公司最近三年經審計的財務報告。

b) 申請人的公司必須屬於在附件1行業列表中的一個或多個商業領域。

c) 該公司最近一年的營業額必須達到至少五千萬元新幣,並且最近三年的年均營業額必須達到至少五千萬元新幣。申請人可以以營業額最高的公司作為申報投資計劃的主公司,也可以提交您所擁有的其它公司的相關資料以達到營業額的最低要求。

d) 如果申請人的公司屬於私人所有,申請人必須持有至少30%的股權,且申請人在該公司的職責範圍以及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將作為審批的考慮因素。

附件:申請人公司所在行業清單 航空業、新能源業、汽車工程業、化工業、消費產品業、電子業、能源業、工程服務業、醫療服務業、信息通訊產品及服務、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海洋事務與離岸工程業、傳媒娛樂業、醫療技術業、納米技術業、自然資源業、保險安全業、宇航業、航運業、製藥及生物科學業、精密工程業、專業服務業(諮詢、設計等)、藝術商業、體育商品業、家庭理財及金融服務業)

6.第五次調整(2020年)

1.申請人資格分類增加,將企業主進一步具體化為四類: 資深企業主、 下一代企業主、 快速增長企業創始人、 家族理財辦公室負責人。

2.年營業額下限上調 不管屬於哪種行業,營業額|公司估值|可投資資產凈額都是2億新幣起。

3.增加投資方案 除方案A、B之外,增加方案C:投資不少於新幣兩百五十萬元於一家成立於新加坡的新或現有單一家族理財辦公室。該辦公室必須管理不少於新幣兩億元的資產。

7.第六次調整(2023年)

最新一次的調整,就是這次調整。具體內容如上述所說。

來總結一下這些年GIP政策的變化趨勢:

GIP政策變化趨勢

1.企業主條件放寬了,給「二代」們提供了投資移民新加坡的機會。

2.資金要求越來越緊。

3.行業要求越來越緊。

4.除了經濟貢獻,還要求給本地人增加就業機會。

你看嘛,總體來說,就是越變越難了。到底是誰給新加坡的勇氣?還不是新加坡真的是投資、移民的絕佳選擇,投資移民真的從來沒缺過人。 對此,天宇商務的建議是:

天宇商務說

1.政策所釋放的信號,鼓勵下一代企業主進行移民,條件符合的話,儘快給孩子辦理投資移民,後面只會越來越難申請到。

2.除了投資移民,還有創業移民和自雇就業移民兩種方式可選,門檻低、要求少,可以適當考慮這兩種移民方式。

(圖文來自新加坡天宇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