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有「軟寶石」
全世界只要中國福建壽山的一塊不到1公里的田中出產,因色相遍及泛黃色,又產在田裡,故稱田黃石,產值基地,數百年來在早已發掘殆盡。其原料溫潤凝膩,在軟質雕琢石中居榜首品。明清各朝均被當作貢品獻入皇宮,被雕琢成御用的璽印及藝術擺件。 作為「石中之王」的田黃石,歷來報價不菲。文人學士都以為收藏或運用田黃章,比珠寶、翡翠更典雅和有檔次。從文物判定角度講,判定田黃石與其他種類的文物不一樣,夠不夠年份是一回事,但首要要看其是不是真的田黃石。李元茂先生對此素有研討,曾精闢地剖析田黃石的假冒與區分,特摘引如下,以饗讀者。 用指甲劃田黃應該沒有白色痕跡 首要,「石皮」是田黃石的首要象徵之一,絕大多數田黃石外表都有皮層包裹,有無石皮是判定田黃石原石的一個重要依據;其皮質比其他壽山石或巴林石細嫩,用刀輕刮,刀感流通而微沉,粉粒細膩均勻。 並且,田黃石的肌理表皮安排對比有特色。表皮都會出現密如織網的細蘿蔔紋,並且疏密有致、條理不亂,如新出蘿蔔去皮,而彼蒼石、巴林石等石頭的紋路對比凌亂。一起,大部分田黃石或多或少都帶有裂格,多出現於表層,穿插狀,如龜裂紋。 最終,田黃石的手感類似軟玉,質地溫潤、細膩、凝嫩。其在光線透照下,石心皆泛黃紅之光,絢爛奪目,即使在寒冬臘月,也感受溫潤,但如果用指甲劃田黃應該不留痕跡,由於田黃壽山石的硬度大於人類的指甲。 而其餘類似石頭的手感則顯著枯燥許多。契合手感、表皮特徵,並且一起具有「石皮」的石頭,通常可開始判定為田黃石。 品相 蘿蔔紋路詳盡而色彩不重者為貴 斷定田黃石的品相,通常要從四點入手。首要是色彩,黃石通常呈黃、白、紅、黑等色,以黃為尊,黃色色澤越厚重純粹者價值越高。二者是手感,質地細密、細膩、溫潤、光亮者報價為高。三是透明度,位於將透未透「中庸」狀況的田黃石價值最高,並且,油滑透光中雜質越少越好,純潔者為上品。
最終,紋路也是決議田黃石價值的重要方面。蘿蔔紋路顯著,切紋路詳盡有序的田黃石報價更高,「無皮不成田」、「無格不成田」的說法正來源於此。不過,蘿蔔紋路的色彩不能太重,不能影響田黃石以純潔為貴的總原則。







近日,藝術品春拍市場喜訊多多,天價連連。香港佳士得舉行的「中國宮廷御製藝術精品: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專場中,大清恭親王珍藏的田黃印章7500萬港元落槌,加上佣金的成交價8524萬港元,被一位台灣藏家競得,創世上最貴田黃紀錄。

董滄門刻恭親王龍鳳田黃對章 龍章3.3×3.3×8.6cm;鳳章3.3×3.3×8.8cm
佳士得香港2016年春季拍賣會 拍賣成交價:8524萬港元
這一對董滄門刻恭親王龍鳳田黃對章,剖自同一塊帶皮的「田石」籽料,其中一塊尚存試切下刀的痕跡,石質極佳,油潤光潔,金燦奪目,其中「紅筋」及「蘿蔔絲紋」清晰可見。在過去,極佳的石材,如田黃、雞血、紅白芙蓉之類,只有破方雕鈕開成印章石料,才能獲取高估值。此印石料只做了儘量少的切方規正,做薄意雕的一面,皮色微存。兩石印面的一側上角,也因籽料的關係,略缺而保有斑駁的石表。現代作品田黃多留皮,以表示這是「田石」,而過去貴石在「留意不留皮」,就是儘量將皮去乾淨,只留其「意表」。這樣精心而藝術、恰到好處的處理,非雕琢高手、藝術巨匠不可能為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