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家長求助:明明孩子之前好不容易通過小一直入被心儀的學校錄取了,卻在入學後被學校勸退了?
其實在申請學校的時候,有很多家長都會遇到這個問題,也就是關於學區的問題。

在申請學校之前,教育部並不設定學區居住時間的先決條件,而是規定孩子需自小學一年級報名之時起,在所選小學的學區內持續居住至少30個月。
今天,我們就具體聊聊新加坡小學學區的問題。
01、新加坡的學區是什麼?
說到學區,我們就必須說到小一直入。
在新加坡,國際學生通常不能直接申請入讀政府中小學,但小學一年級是個特例,提供了無需考試、僅憑申請材料即可入學的機會,這被稱為「小一直入」。

既然沒有了成績的高低,小一入學該怎麼判斷先後順序呢?
新加坡教育部規定了三個原則:國民優先原則、校友原則以及學區制原則。

所謂的學區制原則,就是新加坡政府根據學生住家離學校的距離分為三個檔次,1公里以內、1-2公里之間、2公里之外,以此來決定其錄取順序。
此外,教育部還規定,申請人在報名時提供的家庭住址需為其至少居住滿30個月的地址。
02、30個月的規定
接下來就是家長們最關心的這個30個月的問題。教育部也在官網給出了明確的要求,我們來解讀一下。

首先,請家長們放心,這個30個月的要求並非指孩子在申請小學一年級直接入學前就必須已經住滿30個月。

而是要求孩子在報名開始以後,在用於註冊的地址(同時是家長的身份證號碼地址)居住至少30個月。
在不符合30個月居留要求的情況下,教育部會把孩子轉至其他有空缺的學校,因為第一所學校的優先錄取是基於註冊時使用的申報地址。
以今年為例就是2024年7月2日,小一直入註冊開始,假設孩子通過2C階段住家地址距學校1公里內,8月成功申請了2025年1月入學。
那麼就必須要從2024年7月2日開始,在這個地址連續居住30個月,這期間,不能搬離學校1公里以外的地址。
若無合理且獲教育部認可的原因而提前搬遷,學生將面臨學校勸退,並由教育部統一安排至新住址附近的有空餘學位的鄰里學校就讀。

教育部也表示:會嚴肅看待家長故意僅為P1註冊而使用某個地址的行為。

教育部已採取並將持續措施,對濫用入學制度、意圖違規轉學的行為進行處理。同時,任何在一年級(P1)註冊時提供虛假信息的家長,均可能面臨警方的進一步調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