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家长求助:明明孩子之前好不容易通过小一直入被心仪的学校录取了,却在入学后被学校劝退了?
其实在申请学校的时候,有很多家长都会遇到这个问题,也就是关于学区的问题。

在申请学校之前,教育部并不设定学区居住时间的先决条件,而是规定孩子需自小学一年级报名之时起,在所选小学的学区内持续居住至少30个月。
今天,我们就具体聊聊新加坡小学学区的问题。
01、新加坡的学区是什么?
说到学区,我们就必须说到小一直入。
在新加坡,国际学生通常不能直接申请入读政府中小学,但小学一年级是个特例,提供了无需考试、仅凭申请材料即可入学的机会,这被称为“小一直入”。

既然没有了成绩的高低,小一入学该怎么判断先后顺序呢?
新加坡教育部规定了三个原则:国民优先原则、校友原则以及学区制原则。

所谓的学区制原则,就是新加坡政府根据学生住家离学校的距离分为三个档次,1公里以内、1-2公里之间、2公里之外,以此来决定其录取顺序。
此外,教育部还规定,申请人在报名时提供的家庭住址需为其至少居住满30个月的地址。
02、30个月的规定
接下来就是家长们最关心的这个30个月的问题。教育部也在官网给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来解读一下。

首先,请家长们放心,这个30个月的要求并非指孩子在申请小学一年级直接入学前就必须已经住满30个月。

而是要求孩子在报名开始以后,在用于注册的地址(同时是家长的身份证号码地址)居住至少30个月。
在不符合30个月居留要求的情况下,教育部会把孩子转至其他有空缺的学校,因为第一所学校的优先录取是基于注册时使用的申报地址。
以今年为例就是2024年7月2日,小一直入注册开始,假设孩子通过2C阶段住家地址距学校1公里内,8月成功申请了2025年1月入学。
那么就必须要从2024年7月2日开始,在这个地址连续居住30个月,这期间,不能搬离学校1公里以外的地址。
若无合理且获教育部认可的原因而提前搬迁,学生将面临学校劝退,并由教育部统一安排至新住址附近的有空余学位的邻里学校就读。

教育部也表示:会严肃看待家长故意仅为P1注册而使用某个地址的行为。

教育部已采取并将持续措施,对滥用入学制度、意图违规转学的行为进行处理。同时,任何在一年级(P1)注册时提供虚假信息的家长,均可能面临警方的进一步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