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到新加坡:教育路上的收获与启示
几年前,我因为孩子的教育来到新加坡。从初来乍到的观察,到如今的适应和深入理解,作为一名家长,我逐步体会到新加坡教育体系的独特之处。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新加坡教育的特点和很多值得分享的优势。

精英教育:从基础打牢到个性培养
新加坡的教育脱胎于英联邦的精英教育体系,但它并非照搬,而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新加坡教育的特色之一是分流制度,它最早于1981年实施,现已有40余年的发展历史。
新加坡在殖民地时期并没有统一的学制。1959年自治后,提出了“六四二”学制,规定小学为6年,中学为4年,大学先修为2年,同年级的学生学习相同的课程。“这种单一学制的缺陷是,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所具备的不相同的学习能力和态度,也没有顾及到不同学生拥有的不同潜力与爱好。”
针对当时统一学制的弊端,新加坡时任副总理兼教育部长吴庆瑞(Goh Keng Swee)于1979年在《吴庆瑞报告书》(The Goh Report)首次提出分流制度,他在报告中提出了三次分流计划。
第一次分流考试在小学三年级期末,学生选出GEP天才。
第二次分流是小学毕业会考(PSLE)。考试科目是英语、母语、数学和科学,总分300分。根据成绩分流到直通车、快捷班和普通班三类不同的班级。
第三次分流是在中学四年级末,特别班和快捷班的学生参加O-Level考试;普通班的学生则参加N-Level考试,通过考试者再读一年,在中学五年级末参加O-Level考试。

学年与成绩管理
新加坡的学年以自然年计算,从1月到12月,一年四个学期。与国内不同的是,每个学期都有阶段性测试,最终成绩由四个学期按权重汇总。这种评分方式强调学生的日常表现,鼓励踏实学习,而非单纯依赖期末考试的“突击”。
滚动分班:因材施教
新加坡小学三年级后实行滚动分班制。成绩优秀的学生有机会进入更高水平的班级,学习进度较慢的则调整到适合的班级。这种动态机制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节奏下成长。教学内容和评估标准也因班级不同而调整,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发挥潜力。
GEP天才班的初衷和更迭
小学三年级的天才班选拔(GEP)是新加坡教育的一大亮点。通过严格的两轮考试,录取率仅为1%,选拔出的学生进入高才班接受针对性培养,学习深度远超普通课程。这种方式不仅激发学生潜力,还为他们未来的学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然而,随着新移民的涌入,以及中国文化中的内卷,天才班选拨早已变味,改革是势在必行的。2024年,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在国庆群众大会上宣布,政府将取消现行的小学高才教育计划(GEP),并计划自2027年起实施全新的教育模式。 教育部长陈振声表示,近10%的新加坡学生将受益于新的教育模式,相当于每年3万多名小学生中,大约3,000多人能够接受高才教育。这意味着其实更多的学生可以有机会受益。
PSLE:严谨的分流体系
新加坡小学六年级毕业会考(PSLE),堪称“小高考”。通过这场考试,学生被分配到适合的中学课程——IP直通车、快捷源流或普通源流。

其中,IP直通车让优秀学生直接跳过O水准考试,学习范围更广,升学路径更顺畅。即使进入普通源流或技术源流,学生也能通过职业教育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新加坡教育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而是根据不同资质量身打造成长路线,这种务实与包容无疑是其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
丰富多元的课外活动:全面发展
新加坡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每天半天的学科学习之外,学生必须参加课外辅助课程(CCA),包括体育活动、制服团体、表演艺术、协会等。这种制度不仅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也注重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小学高年级还会安排野外露营,让孩子学习独立生存技能。这些活动为孩子提供了课堂之外的成长空间,真正实现了“全人教育”。
以人为本:培养未来的全球公民
新加坡的教育政策始终秉持“人才是最大的资源”这一理念。从滚动分班到PSLE,从GEP到CCA,这些制度充分体现了对每个孩子个性与潜力的尊重。新加坡不仅培养学术精英,也为社会各界输送技术人才,确保每个学生都有适合的发展方向。
在这里,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塑造自信、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过程。这种以人为本、精益求精的教育方式,也吸引了全球许多家庭前来求学。
作为一位留学生的家长,我为孩子能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而感到庆幸,同时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下次,我将继续分享更多新加坡教育的独特之处。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