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宣布調整A水準課程和大學入學分的計算方式,受訪校長和學生認為,新制度可讓學生探索學習興趣,在選科方面有更多自主權。
課程調整後,四科必修知識性科目中,只有三科高級主修水平(H2)科目的成績會計入大學入學分。淡馬錫初級學院校長劉恩樂說,他希望新調整可鼓勵學生根據他們的興趣選科,不必過於擔心自己能否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例如文科生選修生物科學,或理科生選修文學。」
他強調,跨學科學習在未來世界至關重要,也可讓學生往後踏入職場時,以不同視角看事情,因此他們還是應認真學習四個科目。

劉恩樂也贊同專題作業不計分的新調整。「學生進行專題作業時,學習的技能和能力,恰恰是他們在職場上需要的,包括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工作,以及跟截然不同的人一起工作。」
安德遜實龍崗初院校長王有成,希望改革可改變學生和家長的思維,避免對考試成績過度重視,並把更多精力放在學習和發展21世紀技能上。
他指出,大學入學分更改計算方式並沒有影響A水準的嚴謹性。「學生修讀的科目不變,包括四個知識性科目,其中一個應該是對比科目(contrasting subject)和專題作業……重點應該是改變學生只有在考試時才肯學習的思維。」
針對新的改革是否會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他說,學生面對的壓力來自方方面面,改革的重點不在於壓力問題,而是讓學生注重學習過程,不是最終的考試成績。

家長:取消年終考試未必能減輕學生壓力
家長鄭詠華(52歲,高級採購經理)的三女兒今年剛升上勵仁高中。儘管她認為新制度能讓學生體會學習樂趣,使學習過程事半功倍,但取消年中考試和調整入學分的計算方式,不見得就能緩解學生的壓力。
「學生的壓力來自於和他人之間的比較,以及希望通過考試證明自己的能力,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要繼續培養孩子積極學習的心態,讓他們體會學習的意義。」
有意報讀初院的南僑中學中四學生蘇翰樂(16歲)說,調整專題作業的評估方式,將促使他選擇較感興趣的課題來研究。「如果專題作業計入大學入學分,我應該會為了考取好成績,選擇更有把握的課題。評估方式調整後,我可以不用太擔心成績,專注於學習。」
聖安德烈初院高一學生劉欣琳(17歲)則認為年中考試能讓她評估自己的學習進度,從而更好地為年中考試和A水準會考做準備。她擔心取消年中考試後,她會因此鬆懈。
針對只有三科H2科目的成績會算入大學入學分,劉欣琳說:「我一直熱愛學習,但考試總是讓人感到壓力。這個新制度能讓學生享受學習,有更多機會探索他們真正感興趣的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