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985年到1998年,《人在旅途》《調色板》《出人頭地》《窈窕淑女》《浮沉》《緣盡今生》《金枕頭》《一路風塵》《情絲萬縷》《潮州家族》等一批講述家族史以及新青年的戀愛時裝大劇,還有《蓮花爭霸》《東遊記》《鶴嘯九天》《絕代雙雄》《神鵰俠侶》等古裝大劇,都讓新加坡劇在內地火得一塌糊塗。
那個時代里,鄭惠玉、陳麗萍、陳麗貞、郭妃麗、鄭秀珍、李南星、陳之財、范文芳、李銘順等新加坡俊男美女都被這些劇碰得紅得發紫,簡直不亞於港台明星!

可到了21世紀,曾經輝煌過的新加坡劇光芒不再。最近翻越新聞,除了2008年熱播新加坡劇《小娘惹》被郭靖宇導演翻拍成內地版,而在《甄嬛傳》《人民的名義》《延禧攻略》《東宮》《風箏》《偽裝者》《都挺好》刷屏的內地劇時代,過去十年能讓內地觀眾說得出名字的新劇,幾乎為零。
新加坡劇到底出了什麼致命問題?到底他們是如何走向巔峰?又是如何衰落的呢?下面就根據資料看一看。

電視在新加坡早在1960年開始電視製作,新加坡廣播局自黑白電視時代,既有意思發展戲劇組,先後拍了不少黑白單元劇及後來的彩色連續劇,如《家在大巴窯》及《綠野同心》等,都獲得到了好評。但時間久遠,這些劇已經找不到視頻。

新加坡電視台前名是RTS(RADIO AND TELEVISION SINGAPORE)在1980年從政府指定為法定機構開始,才真正大事發展色彩的華語戲劇組。
當時改名為新加坡廣播機構(簡稱新廣),英文名叫Singapore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簡稱SBC),希望在電視製作上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華語連續劇。

為了增加戲劇組的陣容,在1982年,新加坡電視台請了不少香港電視製作人來新助陣,這些人才包括在香港麗的電視台拍攝著名的《浮生六劫》的江龍,還有歐玉盛,蔡萱(蔡瀾弟弟),台灣資深望重的音樂製作人翁清溪等。

第一部配音連續劇《實里達大劫案》在1982年5月27日開鏡拍攝,劇情里拍攝飛車和開槍鏡頭都是本地頭一次,引起社會各界的注意。次年,《新兵小傳》,該劇獲得一致好評,年青的演員王玉青(原名林春泰)很受觀眾的歡迎,新廣的"明星偶像"也就開始此逐漸形成!
後來也接著拍攝《聖淘沙之旅》和《晚來風急》同樣短集連續劇,另外一方面開始辦新廣第一屆演員訓練班

1983年是新加坡劇一個巨大轉折點,大名鼎鼎香港電視製作人梁立人也加入新廣為戲劇處處長,據說他當年在香港曾受《天蠶變》《大地恩情》《跛豪》金牌製作人蕭若元打壓,從而遠赴新加坡去大展宏圖。
他的走馬上任後,由於權力、資源、金錢、人脈都有了,開始實行雙線發展戲劇節目,投拍超級大劇《霧鎖南洋》,從此一發不可收。

當時,歷史意義的大戲《霧鎖南洋》由於牽涉的背景和人物都很龐大,他提議建設一條新加坡早期開拓者初期的街道,以供往後拍攝用途。
自1984年在我國播出的《霧鎖南洋》開始,我國引進的新加坡電視劇至今已逾60部,新加坡電視劇曾經也像現如今的韓劇一樣,在中國電視螢屏上紅極一時。

新加坡連續劇以其五花八門的故事,多元化的人物性格一度非常受中國觀眾歡迎。其中反響比較大的有《人在旅途》、《調色板》、《出人頭地》、《法網情天》等等,大部分電視劇集中在30集左右,但《悲歡歲月》則長達130集。

尤其是梁立人親自製片、編劇、歌曲作詞的《人在旅途》,比同時期在內地引進的瓊瑤劇《庭院深深》更火,內地觀眾對新加坡劇有情結也是從這一時期起,而那部劇也確實是現象級商戰經典大劇。

「從來不怨,命運之錯,不怕旅途多坎坷,向著那夢中的地方去,錯了我也不悔過。」這部拍於1983年的新加坡電視劇《人在旅途》的歌聲響起,是不是大部分80後也能一字不落地跟著哼唱?

該劇中,向雲演的女主角從酒店底層成長為女經理,最後為了忙碌事業痛失了愛情,讓人唏噓不已!陳澍承、曾慧芬兩大實力派演員組合,也頗為討巧,男主角是吳槐岸,到港發展後改名吳岱融。

而《人在旅途》首次飾演富家千金女配的陳莉萍,雖刁蠻任性卻不失可愛,從此在新加坡劇中暫露頭角,誰都沒想到她日後接演過《早安老師》《生活歌手》《法網情天》《志在四方》等超級大劇,逐漸成長為新加坡天后級女星。

接著,家族鬥爭、商斗、大時代的勵志故事在這一時期層出不窮,《人在旅途》《調色板》《出人頭地》《浮沉》《潮州家族》《情絲萬縷》等劇都曾經被央視引進過,收視率都很高,按照現在話講,都是萬人空巷的現象級大劇。
當時,新加坡華語電視劇的創作有意識地將中國背景和文化融入其中,拉近與中國觀眾的距離,並且由於文化的親緣性,使其當時非常有人緣。

新加坡的影視製作其實是深受香港電視特別是邵氏公司、麗的電視以及香港無線電視(TVB)的影響的,所以我們在看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新加坡電視劇的時候,總能感覺到與港劇的編劇、燈光、畫面、剪輯乃至字幕方面都有某種似曾相識的熟悉感,甚至有人評價新劇就是港劇的複製品。

不過,新加坡劇並不是在整個亞洲市場都很好。新加坡電視台新傳媒副總裁鄧潤良,在追憶這段時光時,他很坦誠地指出,當年這些劇只在內地火,「香港沒人看我們的劇,日本那個時候已經很發達了,也不需要看,而在內地,天時地利人和,那個時候他們需要大量的劇觀看,很容易起到化學作用。」

整個90年代,新加坡劇開始走向複製港劇的路子,《三面夏娃》《情絲萬縷》《叱吒風雲》《生命火花》等作品有著濃重港劇味道,「新加坡製造」的標籤被淹沒在港台劇的大浪潮中,就連每集中間插播廣告四個章節,都神似港劇。

那時,新加坡劇也被譽為是「小港劇」,就拿范文芳兩部成名作《緣盡今生》《金枕頭》為例,你可以看到《大時代》《火玫瑰》《義不容情》等經典港劇影子,苦命私生子女捲入家族爭鬥,在商場股市終極決戰,驚心動魄!

因為新加坡口音中很特殊的嗲被淡化,許多港台演員跑到新加坡去發展,就像馬景濤早前在台灣拍了《倚天屠龍記》《新龍門客棧》等大劇,去香港拍了《再見艷陽天》,去新加坡拍了《東遊記》,以及新加坡版《笑傲江湖》....

金馬影帝萬梓良在香港拍攝《流氓大亨》,在台灣拍了《大哥大》,在新加坡拍了《一路風塵》(《新阿郎》)《金枕頭》《陌生人》,都在當地掀起巨大收視狂潮。

接著,郭妃麗、范文芳這樣的新加坡當紅女演員,都去香港拍攝《真心話》《公元2000》等商業大戲。尤其郭妃麗因為當時跟香港和內地大戲合作,居然比新加坡本地的知名度還高,讓人所料未及。

曾經獲得多屆新視「紅星大獎」、十大最受歡迎女藝人獎的范文芳,最早只是演新加坡時裝大劇《緣盡今生》《一路風塵》,她後來憑藉《神鵰俠侶》《笑傲江湖》《奔月》等古裝劇在全亞洲打開了知名度,當時更被譽為「新加坡第一美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