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頭粿
Fried Carrot Cake

菜頭粿,俗稱蘿蔔糕,「菜頭」其實就是蘿蔔的俗名。菜頭粿原來是廣東潮汕地區的一種年糕。雖然名為蘿蔔 「糕」,但可別將它與胡蘿蔔蛋糕甜點相混淆,後者是一款用胡蘿蔔和香料製成的鬆軟蛋糕,表面覆蓋著奶油乳酪糖霜。
/01/
那些年關於菜頭粿的故事
菜頭粿最早是將蘿蔔去皮刨絲,再加入臘腸粒、蝦米粒、香菇粒、芹菜粒等配料蒸製而成,外酥內嫩,味道清香而不甜膩,新加坡的炒蘿蔔糕飽腹感十足,適合在小販中心供多人一起享用。而現在我們吃到的新加坡菜頭粿早已經過了融合改良,是由白蘿蔔加以蒜和蛋醬,以適中的火候煎炒至金黃色,即是美味可口的菜頭粿。

與名稱不符的是,本地菜頭粿不帶一絲胡蘿蔔的橙色,而是分為黑色或白色兩種,各有特色,美味可口。所謂「黑菜頭粿」即是加了黑甜醬翻炒,咸中帶甜,入口即化;若要品嘗原味,那就選擇「白菜頭粿」吧,外脆內軟,香味撲鼻,同樣會讓你喜歡。

中式大米糕由潮州移民帶來新加坡,曾被稱為 「炒粿」(炒米糕),其實就是簡單的黑醬油炒米糕。潮州小販 Ng Soik Theng 因為當年將白蘿蔔加入了米糕,所以自稱是在 20 世紀 60 年代第一個稱其為 「菜頭粿」 的人。然而據說,令菜頭粿流行起來的是另一個叫做老吳的小販。
/02/
名店鑑賞
各個攤位炒出的菜頭粿都有自己的特點,炒出的菜頭粿可以是脆的,軟的或硬的,味道上也可以是甜的或鹹的,而這些取決於個人的口味喜好。

青山菜頭粿
異於其他的版本,青山炒的就像矩形塊狀,外皮焦褐酥脆,鋪上一層薄薄的辣椒,看上去比平常更薄,一面香脆、一面鬆軟綿密,口感獨特。價格仍然非常合理,並且只有「白色」版本,而沒有較甜的「黑色」版本。

合眾菜頭粿
合眾只賣「白菜頭粿」,蘿蔔切絲,加入菜莆、粘米粉等蒸成粿,煎蛋外酥里嫩,蛋香十足。它家的菜頭粿不是扁平狀或混亂狀,而是塊狀的,幾乎是矩形的,堆放在另一塊的頂部。大塊的白色菜頭粿散發著誘人的雞蛋香味,通常偏向柔軟蓬鬆。

興
自1971年創辦至今的「興」,曾被授予米其林美食家獎。該攤位以出售黑色和白色版本的菜頭粿而聞名,是沒有豬肉和豬油的。老闆仍然蒸著自己的菜頭粿,這在新加坡變得越來越稀有,因為許多攤位是從工廠獲得供應。

福明熟食
在《米其林新加坡指南2019》的所有新加入者中,最令人驚訝的條目可能是福明熟食。這攤的自製菜頭棵,外表格外平滑,如同果凍般,移動時都有會顫抖的效果。吃時若不小心,還可能輕易滑落。攤主炒時用了很多蛋,很夠水準。
/03/
姐妹檔菜頭粿,只賣白不賣黑
大巴窯的一個小販名攤「青山菜頭粿」,總是列入米其林指南等美食指南推介榜內,公認物美價廉,味道獨特。而且堅持手工製作、賣白不賣黑,並塗上特製辣椒的青山菜頭粿,姐妹檔小販在攤位旁掛上父親創攤時的招牌,每天用心守護傳承70年的美食理念。
大巴窯1巷熟食中心的青山菜頭粿,除了周一休息,每天早上6點半一開檔就客似雲來,下午2點就賣完。這家菜頭粿,不賣黑菜頭粿或「黑白配」,就只專賣手工製作和用鋁碗現蒸的白菜頭粿,塗上一層獨家特製的辣椒後,外脆內軟,總叫食客一再回頭。

令人印象更深刻的是,這攤的菜頭粿,從上世紀80年代到前兩年,一直維持兩元一盤起的價格。堅持低價的姐妹檔小販鄭華明(61歲)和鄭鳳明(55歲)受訪時說,有同行希望她們「不要做壞行情」,畢竟大家都起價,因此直到小販中心整修重開後,才調整到兩元半起,但分量也相應增加。
守護傳承70年的美食理念
1950年,兩姐妹的父親鄭雨生與母親黃淑庭,在實龍崗花園一帶推車賣菜頭粿,當時在夜市總是賣到凌晨3點。1972年遷入熟食中心,並在1973年正式搬到大巴窯1巷小販中心。

鄭華明七歲就到攤位幫忙,八歲輟學讓妹妹有機會上學,並從此學到父母手工磨米粿、蒸米粿、特製辣椒和炒粿的真傳。1991年,鄭華明和鄭鳳明正式接手攤位,每天守護著家傳獨門手藝,數十年如一日。鄭華明說,從1950年到2003年的53年里,攤位都堅持用大磨石手工磨米漿,現場蒸米粿。
「當過碼頭苦力、會蓋房子的父親,還用繩子繞過橫樑,綁著木棍,牽引大磨石來磨米漿。我們直到2003年搬上新小販中心二樓,才不用磨石,直接用粘米粉加上紅蘿蔔絲來製作米粿。」她說,蒸米粿要軟硬適中,也很講究精確的時間和火候。「要用心感覺米漿的濃稠度。少五分鐘裡面不熟,多五分鐘又太硬,都不理想。」

鄭鳳明說,兩姐妹繼承「完美主義」父親的教導,特製辣椒要連籽都磨爛,炒粿時使用特選菜脯碎,再加魚露調味,確保菜頭粿外脆內軟。
姐姐鄭華明說:「有顧客說,你這樣慢慢炒怎樣賺得到錢?我沒反駁他,但我會繼續用自己傳統的方法,慢慢一盤盤炒美美。我只說不要緊,我不是志在賺錢,最重要是顧客吃得開心,我們也煮得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