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40年的高才教育計劃(Gifted Education Programme, 簡稱GEP),目前每年篩選出數百名學習能力最超群的約1%小三生,他們從小四起轉入九所指定小學接受栽培。
這項計劃的本意是要因材施教,卻往往被視為把九歲孩童劃定為「高才生」或「非高才生」的考試,多年來牽動不少人的敏感神經。近年,考入高才班更在不少家長心目中成為名校「入場券」,為此全力以赴,上增益課和補習班風氣愈演愈烈。
政府近期宣布,高才教育計劃將從2027年起更新模式,《聯合早報》訪問高才班畢業生、學生和家長,以及教育工作者,探討這項計劃的教育初衷、人們的複雜糾結的心態,以及對未來新模式的期許。

實行40年的高才教育課程模式將更新,所有小學2027年起以更包容的新形式栽培能力較強的學生。按照新模式,每屆約10%較高能力學生會在各自校園內上增益課。部分能力更高者,可到附近學校參加課後增益課程。(教育部提供)
■GEP畢業生:
收穫社交等軟技能 才是學習更大意義
年幼時曾與同學格格不入,懵懂進入高才班後才找到知音,不少受益於高才班的畢業生認為,充分發揮學習潛能只是其一,社交與情緒需求獲得滿足,意義更重大。

律師、詩人及劇作者張瑋真認為,高才教育計劃讓她發揮學習潛力,但更重要的是有良師引導她培養更好的情緒管理和社交技巧。(鄭一鳴攝)
集律師、詩人和劇作者身份於一身的張瑋真(35歲)受訪時親切健談,但她稱,小學低年級時個性有些「古怪」。例如,學習進度快的她,做完老師給的作業後覺得悶,與另一名同學一起在班上開辦「學校」,還手寫「教材」,給其他學生「發作業」,自告奮勇當起小老師。
「我們是想幫同學們學習,但搞得大家壓力挺大的……顯然我那時缺乏一種自覺和敏感度,沒有察覺自己功課好,硬要同學加入我的『學校』,可能會讓其他人心裡不大舒服。」
她原本就讀於新加坡女子學校,小四轉入萊佛士女子小學的高才班,畢業後升讀萊佛士女中高才班。
進入高才班 得以發揮寫作創意
張瑋真在2008年獲頒總統獎學金,到英國劍橋大學與美國哈佛大學修讀法律,畢業後曾擔任總檢察署的副檢察司。擅長駕馭語言的她在小學低年級時,其實英文作文成績不佳,原因是她時常不按照提示寫作,而是自由發揮。
「到了高才班,第一篇作文題目是『語言的起源』,我可以天馬行空發揮想像力。老師後來在班上把我的作文念出來,還說我有當作家的潛力……當年若沒有這段經歷,我可能不會成為一名寫作人!」
對張瑋真來說,編入高才班的可貴之處,不僅是幫助較高學習能力的學生髮揮所長,而是課程也強調對這群喜愛表達意見,對凡事都有強烈立場的學生,教導情緒管理、自省、社交和化解糾紛能力與技巧。
小四那年,她與一名同學對一出自編自導短劇的主題各持己見,激烈爭論後陷入冷戰。一名教師說,她們倆的個性強烈,如果相互合作,不但相得益彰,而且都有能力成為更好的學生領袖。老師的這一番循循善誘,啟發了張瑋真與同學相互妥協,化解紛爭,至今仍是好友。
■GEP失意者:
落選沮喪後 學會專注強項

在北京大學深造的新加坡學生黃俊恆,曾經因沒有選入高才教育計劃而失落,如今他已釋懷,目前更專注於確保學習和興趣取得平衡發展。(受訪者提供)
曾因與高才教育計劃擦肩而過而沮喪,目前在北京大學深造的新加坡學生黃俊恆(21歲)早已釋懷。見識過一山還有一山高,他專注發展自己的強項,拒絕「內卷」(盲目競爭)。
畢業自鄰里小學的黃俊恆,從小對自己的學業要求很高。在他印象中,當年小學生為高才班遴選備戰的風氣雖不像現今這麼普遍,但到了小三通過第一輪高才測試後,為應付第二輪選拔,他也曾和同學一起「刷考題」。他當時發現,幾所開設高才班的小學的數學和科學試卷往往更刁鑽。
「我心想,名校學生平日學習內容難度很高,備戰小六會考的起跑線肯定更超前。每年學校少過10人考入高才班,我那時的成績在10名內,覺得若轉入名校,就能接觸更好的學習教材,也想體驗『從池塘闖入海洋』的滋味。」
也許是給自己不少壓力,黃俊恆沒通過第二輪選拔時,覺得「仿佛天塌了下來」。
被認定不是高才生後 更確信得靠後天努力
如今回想起來,他認為當時自己的反應過大。「我學校那年有八名學生通過第二輪選拔,轉入GEP小學。後來,教師安慰我,我的成績排第九,與高才班擦肩而過。」
被認定不是高才生後,他更確信得靠後天努力。在小六時,他在同學眼裡是「放學後趕回家做考題」的學生。最終他如願考入華僑中學。由於對新聞工作感興趣,他成功申請新報業媒體信託新聞從業獎學金,入讀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黃俊恆不後悔當年為應付考試做了大量準備,但坦言錯失了不少和小學同學玩樂聊天的機會,也放棄了一些與考試無關但感興趣的增益課,難免留下些許遺憾。
心態成熟後,他對當年高才班選拔栽跟頭已釋懷。他指出,畢竟人生道路上有大大小小的考試,如今他更注重在學習和興趣方面平衡發展。
■奮進中家長:不是過度競爭 是幫孩子實現潛力
一些家長認為自己孩子資質突出,相信通過高才教育計劃轉入名校,可獲更好的教育資源。他們不認為在幼兒階段就開始栽培孩子,是過度或盲目競爭,而是在幫孩子實現潛力。
來自中國的新移民家長高遠(化名,39歲,自由業者)受訪時說,在她的社交圈子裡,有不少高學歷的專業人士,或曾拿獎學金到新加坡讀書並在新加坡定居的新移民,這些家長普遍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和全面發展。
她的女兒目前在鄰里小學就讀小二。在她看來,高才教育計劃是讓女兒轉校的途徑。對於自己有經濟能力和資源培養孩子,她不認為這是過度競爭,而是在幫助孩子實現潛力。
「我自女兒一歲起就陪她閱讀。女兒五六歲就能閱讀《哈利波特》原著,她很享受閱讀的樂趣。她入學前也掌握了基本加減乘除,比她班上同學的程度高了很多,小二班上大多數同學做數學還在掰手指頭計算。」
她認為,女兒在班上和同齡孩子沒有共同話題,由於教師要照顧整體的學習進度,女兒時常覺得無聊。
「我擔心,孩子對知識的渴求不能得到滿足。如果通過GEP實現轉校,她就能與有共同知識面、認知水平的同學交流,會更有利於激發孩子的潛能和個人發展。」
家長內心糾結
不想過孩子壓力又「不得不跟著卷」
也有家長不想過早給孩子壓力,但看到別人的孩子上高才預備班,又不希望孩子因不熟悉題型而在選拔時吃虧,認為自己「不得不跟著卷」。
王姓家長(37歲,銷售)最近讓在鄰里小學讀小二的女兒報讀高才班預備班。她坦言,不確定孩子是否屬於那1%的高才生,但還是希望孩子可先通過第一輪選拔。
「GEP是一個讓孩子去更好學校的好機會,我們既不希望給孩子過多的壓力,導致他們把成長時間都花在補習上,又不能完全不做準備,內心是很矛盾的。」
文:許翔宇、安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