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位於世界最著名和繁忙的海峽「馬六甲海峽」旁,有「亞洲四小龍」、「花園城市」之稱。
新加坡不僅僅環境好、經濟發達,而且憑藉安全係數高,優質學校數量多,被評為「最適合兒童成長的國家」。

相比留學英美等國家而言,低齡留學新加坡總體費用也更友好。
更重要的是,中新一直穩定友好,一方面孩子留學新加坡中小學、幼兒園可享受母子陪讀計劃,即3—16歲的孩子留學新加坡,母系親屬(母親、祖母、外祖母)可以陪讀,陪讀家長到新加坡一年後還可以工作;另一方面,2024年2月起,新加坡與中國開始免簽,家庭其他成員往返中國與新加坡也更加靈活方便。
對於6~12歲的孩子,小學階段該怎麼去往新加坡就讀呢?
學校類型
6~12歲的中國孩子,來新加坡留學可選擇新加坡政府小學、私立小學和國際學校,一共三種類型。
政府小學

政府小學可以理解為中國的公辦小學。
約95%都是新加坡人,而這些學生又由新加坡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三大種族組成。
學校有基本的運動場、禮堂等,設施簡單,只保證學生的最基本需要。
既然以新加坡人為主,學生口音也是帶有新加坡口音的英文,日常溝通中會有很多新加坡英文獨有的句式和俚語,一些家長可能略有介意。

小學只有半天課程,再加上CCA(課外活動)。小學階段會學習英語、母語、數學、美術、體育、德育、音樂,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會加入科學。
政府學校採用新加坡劍橋「O/A」水準課程,對應的升學路徑也主要是新加坡本土高校,比如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以及新加坡管理大學等。
私立小學

新加坡的私立小學主要是兩所教會學校——新加坡聖法蘭西斯衛理學校和新加坡三育中小學。
這兩所學校是新加坡唯二的可以申請陪讀准證的私立中小學。
聖法蘭西斯衛理學校提供多達8種不同的課程,包括國際劍橋小學課程、與新加坡教育部同步的劍橋中學課程、國際IGCSE課程、西澳初高中課程和英國國際A-Level課程。
三育中小學完全採用新加坡政府教育體系,除了小學6年級不可以插班入學,其他年級通過學校的測試可以入學。
三育也是唯一的可以參加PSLE考試的私立學校。上課時間、假期時間都和政府公立學校一樣。開學時間和政府中小學是一樣在每年的1月2日,學期結束時間每年的10月或11月。
國際學校

國際學校的主要生源來自於各大跨國企業在新加坡外派高管、在新做生意的外國,或者來自世界各國的留學生家庭。
國際學校一般會嚴格把控生源背景,保證學校文化的多樣性,所以每個年級都會招收多達三十甚至四十個不同國家背景的學生,實現真正的國際化教育,通常亞裔在20%左右,如果超過這個比例就會停止招收亞裔學生。
國際學校的校園設施非常完善,比如,實驗室、錄音棚、足球場、籃球場、舞蹈室、練琴房、攀岩設施等。

課外活動種類也很多,從小培養孩子的各類興趣,這些在未來申請世界頭部本科的時候也有助益。
根據國際學校品牌來自的國家不同,新加坡的國際學校教育課程也有所不同,美國、澳洲、英國、印度、國際課程都有,可以根據未來規劃選擇。
但小學階段普遍較為輕鬆,年級越高,壓力越大。側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愛好。孩子未來的升學也放眼是全球各地的高校。
入學要求
政府小學和私立小學
一年級的國際生,想入讀政府小學,可直接申請一年級,無需考試。但要看住址附近的學校是否有空餘名額,政府會優先新加坡公民和新加坡永久居民,最後才是國際學生。而二到五年級的學生,入讀政府學校需參加統一的AEIS考試,不能直接插班入讀。

AEIS的每年通過率大約只有10%多一些,這個通過率不僅受制於成績,還受制於學校的學位供應。因此,一些以進入政府學校為目標的孩子,會選擇先在語言學校或者其他私立學校過渡一下。
如果就讀私立學校,無需參加AEIS成績,學校將根據學生的能力為其安排適當的年級。
國際學校
國際學校的入學考核由學校自己負責,學校間申請和考試差異比較大。
一般來說,一梯隊學校的難度比二梯隊三梯隊高,低年級申請比高年級容易,中高年級的測試以英語和數學為主。

就國際學校而言,我們建議家長們早些規劃入學。另外,在國際學校就讀幼兒園之後也有機會轉入新加坡政府的小學。
三類新加坡小學怎麼選
01 政府學校更卷,國際學校綜合培養
政府學校以新加坡本國人為主,學習氛圍也受國家文化影響最大。
新加坡一直是一個憂患意識特別濃重的國家,奉行「優績主義」、「精英政治」,也就是說人要有績效、優點、長處、要有價值。所以政府學校的孩子,從小就要被層層選拔。小學三年級時,優秀的孩子會進入「天才班」,小學六年級更是有PSLE考試,俗稱小六會考。雖然政府最近幾年提出了很多政策幫學生減壓,減少分流考試,「競爭」和「卷」的文化仍然在。

對於成績優秀的孩子,在資源分配上,新加坡政府學校體系就會向他們傾斜,包括更強師資、更豐富的學習機會。但過早分流也帶給很多孩子痛苦和羞恥感,讓他們厭惡學習。
國際學校在小學階段,更側重孩子的綜合培養。在通過入學測試後,整個小學階段不再面臨選拔和分流。孩子有更對時間和意願做自己喜歡的事。學習不是填鴨式的灌輸。

在國際學校更偏向的是培養孩子綜合素質和動手能力以及自由探索的能力,都讓孩子自己去做的比較多,學習不是唯一,生活技能和動手能力同樣重要。
02 考慮語言與文化的融入
低齡留學階段,孩子比較小,會更加敏感和需要幫助,所以語言和文化融入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新加坡雖然有4種官方語言,英語、馬來語、華語、淡米爾語。但在實際生活中,無論是生活還是學校,英語是占絕對統治地位的語言。政府學校以本地人為主,沒有語言輔助的需求,學校也不會特殊關注英文較差的中國留學生。同學中的文化也比較單一,大多數的同學是從小在新加坡出生和長大。一言以蔽之,政府學校全靠孩子自己努力跟上,融入英文環境和本地同學。

而在國際學校中,學校會控制學生的多樣化程度。同學們來自世界各地,有不同的經歷。很多國際學校,尤其是二梯隊和三梯隊的國際學校,也配備語言輔助課程,為英文非母語的學生提供語言輔導,或者半英文半母語授課的課程,等學生英文逐漸進步,能跟上全英文授課之後,再轉入主流班學習。對孩子順利過渡比較友好。
通常來說,在預算允許的前提下,我們更建議孩子在小學階段選擇國際學校;或者對於預算有限的家庭,可以先在國際學校、私立學校進行過渡,利用好學校的輔助服務和課程,同步備考AEIS考試,最終進入政府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