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YearChallenge成熱話
成長、
學習、
失去、
活在當下……
社交媒體facebook、Twitter時下最火爆的話題就是「#10YearChallenge」(10年挑戰),除了一般用戶,大批明星、歌手、品牌都紛紛參與,分享自己10年轉變。
新加坡網民們也熱烈響應,除了藝人之外,政治人物、企業機構也參與,當中就包括李顯龍總理。
政治人物參與挑戰:
並排發布兩張照片,對比現在和十年前的模樣,李顯龍總理17日在Facebook上參與#10年挑戰,並在推文中寫道:

截圖自Lee Hsien Loong Facebook
「I kid myself that not much has changed after 10 years, other than my hair colour and hair line! My hair is greyer and thinner, but I』m still enjoying what I do.」(我糊弄自己,這十年來,除了頭髮顏色和發線之外,我其實沒有太大的變化。我的頭髮更灰更少了,但我仍然享受現在所做的事。)
除了總理之外,國會議長陳川仁也貼出人生十年對比照,而且打趣地說:

截圖自Chuan-Jin Tan Facebook
「Maybe I should dig up 99, 89, 79, 69 pics!」(也許應該挖出20、30、40、50年前的照片!)
企業機構也跟風:
樟宜機場貼出控制塔的照片,而當中最明顯的不同就是今年控制塔後方,可以看到已經差不多要完工的「星耀樟宜」(Jewel)。

截圖自Changi Airport Facebook
Jewel Changi Airport的中文名,正式宣布為「星耀樟宜」。這個名字是當局從300多個中文名精心篩選得來,具有「星耀樟宜,點亮新城」的美好寓意。
即將竣工開幕的樟宜機場新樓「星耀樟宜」將設有電影院和引進多個著名餐飲與零售品牌,成為新加坡東部一大休閒娛樂場所,進一步加強樟宜機場競爭優勢。
凱德集團(Capitaland)也貼出了一張萊佛士城(Raffles City)30年前和現今的對比照,並在推文中寫道:

截圖自CapitaLand Facebook
「Throwback to the good ol' times where everlasting memories were forged, but one thing stays present – our ever-changing transformation will bring you fresh experiences worth reminiscing forever.」(雖然他們不斷地變化,但不變的是,會給大家留下永遠值得回憶的新鮮體驗。)
公立大學從3到6:
10年前,提起新加坡公立大學,大家想到的會是:

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新加坡管理大學(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
10年後,新加坡公立大學已經增加到了6個:

新加坡理工大學(Singapor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成立於2009年)、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Singapor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於2012年正式開學)、新躍社科大學(Singapore University of Social Sciences,2017年正名為新躍社科大學)也躋身其中。
你還記得10年前的自己嗎?

10年挑戰固然新鮮,且能讓大家回顧自己10年來的蛻變。不過還請大家在參與挑戰的同時,也需要注意網絡安全,在如今十分公開的社交媒體上,一言一行都需慎行。
引質疑:收集大頭照建立面部識別演算法
「10年挑戰」看似是朋友間分享照片,不過這項活動鼓勵用戶上載自己的大頭照,引來一些批評。
尤其是facebook近來爆出多宗數據醜聞,令外媒和網民提出陰謀論,猜測facebook暗中推波助瀾,為的是吸引用戶上載大頭照,收集面部數據用作研發「面部識別演算法」,甚至是將用戶的面部數據資料,賣予執法部門、廣告及保險公司等。

Facebook近年捲入數據醜聞,創始人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去年甚至要到美國參議院出席聽證會。
有外媒就此問題向facebook查詢,但facebook發言人只聲稱這項活動由用戶自行推動,「facebook沒有從中得到任何東西」,但這說法明顯未消除疑慮。

曾撰寫《Tech Humanist: How You Can Make Technology Better for Business and Better for Humans》的作者奧尼爾(Kate O'Neill)在網上提出質疑,認為facebook可透過這活動收集「海量」用戶面部數據,用來建立一個「面部識別程序」。
她直言,facebook基本上能擁有所有用戶的個人資料照片,因為你一旦上傳,就等同共享了個人數據,「感謝這個活動,現在(facebook)擁有非常大的資料庫」,用戶在不知情下就成為facebook面部識別演算法資料庫的一部分,用來研究年齡進展及年齡識別。
當然,樂觀的結果是,facebook可能用這個程序幫你找到失蹤多年的孩子。

然而,許多網民不相信該公司會放棄面部數據的龐大經濟價值。具體點來說,這些數據可以用作廣告研究,甚至是監控用途,例如將數據賣予執法部門或保險公司。
回應:「10年挑戰」是一個用戶自發活動
不少科技公司被批評他們的面部識別技術會侵犯用戶隱私,外媒就此向facebook查詢,但對方回應只是提到,「10年挑戰」是一個用戶自發活動:
「Facebook沒有帶領這種趨勢,活動所用的照片很多是facebook上已有的,facebook沒有從中獲得任何東西,用戶可隨時關閉面部識別。」

Instagram和Twitter尚未回覆此問題。
BuzzFeed(著名的新聞聚合網站)就提出疑問,指多年來網上都出現類似挑戰,例如曾經流行的「#2008 vs 2018」和「#2006 vs 2016」,令網民有理由懷疑,科技巨頭有意在背後推動。
而推動的方法亦不困難,因為這些社交媒體能夠控制用戶看到什麼類型的內容。
「10年挑戰」看似無害,
基於網友的「創作靈感」。
不過這些年,
社交媒體照片被濫用的現象屢見不鮮,
小夥伴們參與挑戰還需多一些謹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