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第三大族群是印度族!
可能很多人並不了解的是,新加坡的印度族是海外印度族人群中最多的族群之一。
自 從1819 年英國人在新加坡定居以來,許多印度族人從印度南部來到這裡。
直到今天,這裡還有60% 的印度族居民都是淡米爾人的後代。

獅城新聞
在新加坡,一半以上的印度族裔居民都信奉興都教。
新加坡的印度族人以創業精神聞名於世,許多印度族人在這裡創立企業,經營從紡織品到珠寶等各行各業的生意。
難能可貴的是,今天他們在政界和學術界也有不俗的表現。

新加坡的小印度可謂歷史悠久,這裡曾經擁有賽馬場、牛交易場和磚窯。
儘管這些場所和民眾早已洗盡鉛華,然而時間在這片歷史悠久的地區依舊曆久彌新!
小印度的古老和現代商店同時並存,在今天,這裡還可以見到花飾小販、現代餐廳、精品酒店和藝術機構。

獅城新聞
早在1840 年代,歐洲人為了賽馬場就在此居住,當時的商人主要雇用印度移民工人從事牛交易,因此這門生意看起來就像是印度人之間的買賣,這後來也慢慢演變成了一種傳統。

獅城新聞
這個坐落於今日花拉公園的賽馬場,當年吸引了各族群的人士前去,來自上流社會的歐洲人更是這裡的常客。賽馬場的存在,也為第一批來自印尼爪哇和印度的客工們提供了就業機會。

獅城新聞
一些回教堂和興都廟也隨著人流的湧入而迅速拔地而起。
沿著實龍崗路和周邊的幾條街道前行,可以印入眼帘的興都廟、華人寺廟、回教堂和基督教堂和諧並存的特色。這些文化和宗教的碰撞也讓人流連忘返,不忍離去。

這裡還有24 小時營業的慕斯達發大型超市,出售的商品玲琅滿目,從電子產品到食品雜貨,可謂是應有盡有。
此外,露天竹腳中心 的金鋪和紗麗服飾店林立,點綴在其間各具特點,豐富的購物體驗不容錯過,非常值得一逛。

早報
在談到新加坡的印度族群時,我們
也不得不提到他們的美食,這些美
食為新加坡豐富多元的飲食文化增添了一道獨特風味。
在這裡廣受喜愛的印度美食有咸辣
味煎餅和炸豆餅。

獅城新聞
還有南印度素食、北印度唐杜里燒
烤美食, 以及本地美食印度煎餅和拉
茶,一定會讓您不虛此行!
坐在印度飯店裡,一邊欣賞著烹茶
高手如何 「拉」 出香味濃郁的熱奶
茶,一邊品嘗著新鮮特別的印度食
物,別有一番異國風味。

8視界
小印度毗鄰市中心,不少藝術家聚
集於此,成為本地藝術家心中的波
西米亞。
印度族群最大的節日「屠妖節」通常為 每年的10 月或 11 月!
屆時,小印度的大街小巷就會換上一身色彩斑斕的節慶彩妝,每個角落都掛上靚麗的燈飾。

獅城新聞
迎接屠妖節:暗示著這是個慶祝光明戰勝黑暗、正義擊敗邪惡的節日。
而在在大寶森節,信徒們會穿刺自己的身體以示凈化自身心靈,這是一種極具震撼的慶祝畫面。

8視界
舊時的實龍崗和小印度一帶,印度族群最常從事的行業,包括串花環、鸚鵡星象占卜和洗衣行業。

跑馬埔路在小印度也是響噹噹的名聲在外!這是建於1842年的首個賽馬場的命名。

印度族群與牛的關係密切,印度宗教對於神牛的崇拜更是歷史悠久。
小印度就曾經是一個牛隻買賣交易的地方,這裡有幾條路都與牛有關係。

舉例來說加寶路:「加寶」就是馬來語「水牛」的意思;倫布路的Lembu則是馬來語的「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