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德國交換生
面臨著文化衝擊
新加坡一直以其獨特的新加坡文化而聞名。想想看新加坡式英語(Singlish)、小販中心(hawker centre),或者是我們最為熟知的用紙巾占據座位(choping seats with packets of tissue)。
但有所耳聞終究和親身經歷的感受完全不同。
這不,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一名德國交換生最近在該校的匿名交流網站NUS Whispers上,表達了他因為新加坡「choping」文化而受到文化差異衝擊。

「Choping」引起了異國文化衝擊
這名德國交換生剛剛來到新加坡兩周,但新加坡普遍存在的「choping」文化讓他認為新加坡人「冷漠、不友好」。

他是這群新交換生中的一員,他們看到其他學生會在學校的餐廳里用背包或筆記本電腦預訂座位。
困惑之餘,他們詢問導師這是為什麼,導師告訴他們,「choping」實際上是新加坡人的一種習慣。

這位德國學生稱,他認為這種習慣是自私的,並向大家詳述了他在新加坡的學習經歷。
他們看到許多學生把他們的個人物品全部攤在桌子上,然後「chope」整張桌子再離開。
而這一切只是因為文化差異「惹的禍」,在新加坡的確一直以來都有著這個習慣,用一張紙巾或物品放在板凳上占座,以告訴他人這個位置已經有人了。
網友們的回應非常友好
對這位德國交換生來說,幸運的是新加坡人沒有因為他的言論而跳出來在網上爭吵一番。事實上,在Facebook上有很多來自各國的人們,都在評論中向這名德國交換生保證,他在新加坡的生活不會像他想像的那麼糟糕。
例如這位特別的網友說,他保證新加坡人很有可能會非常願意主動分享座位。

另一名評論者給出了他使用「choping」的原因。

最後這名網友通過比較專業的角度進行解釋,對新加坡和德國的人口密度進行了快速比較,為文化差異提供了背景。

這並不是「choping」第一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在新加坡,「choping」座位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
2017年,《海峽時報》(Straits Times)報道稱,一名老人在Toa Payoh hawker中心因與一對夫婦共用一張桌子遭到拒絕。當時這件事引發了一場爭論,爭論的焦點是人們在外出的時候占據座位是否正確。
「choping」繼續留在這裡
儘管關於是否應該禁止「choping」的爭論還在繼續,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這種行為不會很快消失。
相反,我們都可以尋求彼此之間以及對所有國際朋友更加謙讓。新加坡表示希望這位德國交換生最終能找到一些新加坡的好朋友,感受到新加坡人的友好熱情,同時多多諒解文化差異,並祝他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學習生活過得愉快。
留學在外,我們必須提前做好的心理建設之一就是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文化。我們必須學會理解並接受這些存在的文化差異,以更好地進行留學生活。這不僅是對你的一種歷練,也是學習異國文化的極好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