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城美味

2020年03月05日   •   3萬次閱讀

歡迎來到炒粿條的美味世界

Char kway teow這個名稱來自於閩南語,「char」表示「炒」,「kway teow」則指的是作為主料的「扁平米線」。後者在高溫下翻炒後,添加生抽或老抽、醬油、辣椒,再加入大蝦、去殼海扇、豆芽、韭菜和雞蛋。在華人社區中,傳統的炒粿條要使用豬油翻炒並添加豬油渣,盛在香蕉葉或盤中端上桌,有時也會添加中式香腸和魚餅以進一步突出美味。

炒粿條起初被認為是窮人的食物,大多為勞工、農民、漁民和拾海扇者食用,現在已經發展成為東南亞最受歡迎的美食之一,但穆斯林群體會減去部分輔料,以遵守伊斯蘭律法的要求。

隨著這種食物愈發普及,很多廚師在使用必要原料的基礎上推出了帶有個人特色的炒粿條作品,一般認為炒粿條起源於東南亞地區。

《米其林指南》上的炒粿條

禧街炒粿條

此攤曾榮獲東南社區居民投選的最受歡迎的炒粿條,原攤主曾執鏟40年,他在炒粿條中加入了韭菜,增添獨特香氣,讓人回味。

No.18炒粿條面

即叫即炒,味道濃郁,配有魚片和螄蚶,火候十足。攤主的烹調手藝看似不穩,可是一旦進入特佳狀態,他炒出來的粿條面,好吃得叫人落淚。

老夫子炒粿條

這攤的特色是使用檳榔葉,增加食物的香味,並以豬骨湯來炒粿條。以魚露代替醬油,讓粿條吃起來味道更香。

歐南園炒粿條面

炒河粉顏色很深,可加鮮螄蚶,味道很地道,檔口前常見人龍。這攤的發源地在金華戲院隔壁,攤主炒出來的粿條濕潤、入味,而且香而不焦。喜歡吃豬油渣的朋友一定要去嘗嘗。

翠綠炒粿條面

香味十足的炒粿條,因加了炒青菜在粿條上,故名翠綠炒粿條。雖然粿條不放豬油渣或豬油,但味道口感一流,粿條中還摻有鮮蛤、豆芽、江魚仔,以及小銀魚。

源記鮮蛤炒粿條

只供應鮮蛤炒粿條,配有螄蚶、魚片、臘腸等,用料豐富,現點現炒,火候十足且味道香濃,常見不少人在排隊。

大排長隊的禧街炒粿條

哪一家的炒粿條是最好的呢?這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今天要介紹的是2019年在《米其林指南》(Michelin Guide)上獲得一席之地的禧街炒粿條。

這家店的原店主黃贊城先生於2018年去世,享年71歲。黃贊城生前患有俗稱為漸凍症的肌萎縮症脊椎側索硬化症(ALS) 4年,臥床不起。他的大兒子黃耀傑後來繼承了生意。過去五年,黃先生與他的姑姑和一名助手一起成功地經營了這個攤位。

作為6個兄弟姐妹中最大的一個,黃耀傑有很大的責任。1961年,他的父親開始在Wayang街的路邊推車上賣炒粿條。在忠實顧客的支持下,他搬到了禧街的一個小販中心。再後來在2000年搬到了現在的位置,在勿洛南大牌16小販中心,從那以後他們就一直在那裡經營。已故的黃贊城能夠保持自己的聲譽,是因為他的高標準。

對於很多住在新加坡東部的人來說,禧街炒粿條一直備受大家喜愛,儘管經營這家店的侄子和姑姑二人的效率和機器一樣高,但平均排隊時間為40分鐘的蛇形隊伍還是很常見的。

據說,黃耀傑的父親過了六個月的時間才嘗試了他炒的粿條,並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才接受。現在,他通過嚴格的標準,自豪地繼承了父親的傳奇。

這種韌性幫助他獲得了夢寐以求的《米其林指南》(Michelin Guide)中的一席之地。《米其林指南》稱讚他家的美食有「濃郁的味道」。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