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一輩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
說這句話的人,目的是提醒對方,自己的閱歷更豐富。但在日常生活中,鹽攝取量超標絕對不是值得高興的事。
從前天(9月27日)公布的2022年全國人口健康和營養調查結果來看,新加坡人得開始抗鹽了!
超過三分之一的新加坡人患有高血壓,發病率是2010年的近兩倍。
吃得太咸是高血壓頻發的原因之一。每10名新加坡人中,就有九人的鹽攝取量超標。
這裡的「超標」,指的是超過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每日攝取少過2000毫克的鈉(sodium),相當於一茶匙的鹽。

下廚不能不放鹽?那就改用低鈉鹽吧。(海峽時報)
新加坡人平均每日攝取的鈉,從2019年的3480毫克,增至2022年的3620毫克,比世衛建議的高出近一倍。
值得注意的是,每日攝取多一克的鈉,患上高血壓的風險就增加近10%。
本地高血壓發病率從2010年的19.8%,升至2019年到2020年的35.5%;到了2021年至2022年,更進一步升至37%。
高血壓可不是小事,它會間接提高患上心臟疾病、腎病和中風的風險。

在家也可以自行測量血壓。(海峽時報)加糖、少糖還是無糖?
這項由衛生部和保健促進局展開的全國人口健康和營養調查,在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間,抽樣訪問了近2萬人,年齡介於18歲至74歲。
這份報告也不全然是壞消息。令人鼓舞的是,新加坡人的糖攝取量減少了,糖尿病的發病率也下降了。
新加坡人每日攝取的糖,從2018年的60克,減至2022年的56克。
糖尿病的發病率則從2019年至2020年的9.5%,降到2021年至2022年的8.5%。
保健促進局指出,這個趨勢相信與預先包裝飲料市場轉變有關。隨著高糖飲料退出市場或調整配方,市面上出現了更多新的低糖飲料。
含糖飲料占新加坡人糖攝取量的六成,比許多國家高。國人平均每年從預先包裝飲料(例如汽水、果汁、咖啡和茶)攝取超過1500茶匙的糖。
不過,在飲料生產商的集體推動下,預先包裝飲料的中位數含糖量已從2017年的7.1%,降至2021年的4.6%。

這些預先包裝的含糖飲料,占新加坡人糖攝取量的六成。(海峽時報)
長達七年的「全民抗糖」運動初見成效,衛生部接著又要調派火力「打鹽」了。
但衛生部長王乙康提醒:
「我們不能在抗擊糖尿病的戰役中鬆懈自滿,依然要在日常生活中適當控糖,養成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不過,控糖與否,還是要看消費者的習慣和選擇,不是衛生部可以完全監管的。」
為了鼓勵「全民控糖」,衛生部接下來計劃把小販中心的「少糖」(Siew Dai)選項設為新常態。也就是說,食客點咖啡或茶,都會自動變成少糖。
如果想要更多糖,就得表明「加糖」(Ga Dai);想要更少糖,可以選擇「無糖」(Kosong)。

以後點咖啡或茶,都會自動變成少糖。(新明日報)不要被甜味醬料騙了!
鹽是鈉的主要來源之一,每一克鹽含有400毫克的鈉。
新加坡心臟基金營養師姚蓮栗指出,新加坡人日常飲食中的鈉,約八成來自菜肴中添加的鹽、醬料和調味料,以及食品製造商生產面類和麵包時加入的鹽。
其餘兩成來自海鮮和肉類,以及零食和快熟面等加工食物。
姚蓮栗說,人們在外用餐時習慣使用蘸醬,但一份醬青就可能含有860毫克的鈉,相等於世衛建議每日鈉攝取量的一半。
「不要被味道偏甜的醬料騙了,不論是一湯匙茄汁或一湯匙泰式辣椒醬,都已經接近建議攝取量的10%。」

別以為只是一湯匙的醬料,它的鈉含量會讓你嚇一跳。(海峽時報)
保健促進局政策研究與監測署署長黃添傳指出,比起13年前,每道小販菜肴的平均鈉含量增加了22%。
「在外用餐時,可以要求少點湯或醬汁,因為這些的鈉含量通常很高。」
兀蘭醫療集團高級營養師曾美儀也建議,如果無法減少在外用餐,可以在點餐時考慮較健康的選擇:
吃魚圓面或魚片米粉時,避免喝湯。
以米粉和粿條取代面仔和面薄,因為以小麥粉製成的麵條多數會加鹽。
吃雜菜飯時,儘量少點加工食品如鹹蛋、魚餅和午餐肉。
別另外要求攤販淋上醬汁,因為很多配菜已經有醬料。

吃肉就好,湯就別喝了。(海峽時報)
王乙康提醒,改變新加坡人生活方式的「戰役」尚未成功。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膽固醇等慢性疾病,正是不良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導致的。
「我們的飲食決定了我們的健康。吃得健康,食物可以是良藥;吃得不健康,食物也可以是毒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