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家康復計劃近期在執行上出現混亂,受訪專家表示應簡化該計劃的設計,以方便當局執行,公眾也能更好遵守所有措施。
亞太臨床微生物學與傳染病學學會會長淡馬亞(Paul Tambyah)教授受訪時指出,目前的冠病檢測與隔離程序都過於複雜,應該適當簡化,並給予全科醫生更多根據病人具體情況做出臨床決定的裁量權,而非一味按照複雜的規章行事。
「我們應借鑑診斷治療其他如流感和或肺結核等可能致命的呼吸系統疾病時的方式,在身體不適時去全科診所或綜合診療所讓醫生診斷,病情較嚴重的才轉去醫院,其餘患者則回家養病,並通過全科診所繼續觀察病情。既然我們早在幾個月前就以準備視冠病為地方性流行病,那為何不用這一模式應對。」
傳染病專家梁浩楠醫生也認為,雖然簡化程序後可能難以避免少數病例無法被檢測到,但也總好過現在因複雜的措施而很難即時發現所有病例。
「例如,政府可考慮將隔離令(Quarantine Order)和居家康復計劃下的隔離令(Isolation Order)二合為一,反正病患都是在家休養。另外一種更直接的做法是直接將病人在家隔離14天,而非還要讓他們依情況出門做檢測。因為大部分病患通常在首七天內出現症狀,並在接下來的七天裡逐漸康復,之後就沒有傳染性了。這樣既能保護自己也可降低感染其他公眾的風險。」
淡馬亞也說,除了在療養院和樂齡日間活動中心內工作,會與年長者有近距離互動的員工之外,我國遲早將停止要求多數人接受隔離令,因此在家隔離和進行抗原快速檢測(ART)比要求公眾重複到診所做聚合酶鏈式反應檢測(PCR)更合理。
亞歷山大醫院傳染病科兼慢性疾病科副顧問醫生孫錦則持保守看法,她表示ART檢測可測試病患是否還具傳染性,因此對決定是否讓病人是否恢復正常生活比較有用,但PCR由於其準確性,仍是一種無法被完全替代的重要檢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