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我曾經心中的完美城市
我去旅遊有個習慣,
特別喜歡考察當地的人文風俗。

相比較打卡景點,我更願意去當地人家裡坐一會兒。有機會的話,和他一起過一天當地的日常,聊聊瑣事,這些往往會變成我印象很深刻的旅行故事。
比如最近我去了一趟新加坡
很多年前,我做過一段時間新加坡旅遊局的公關推廣,那時候把新加坡的每寸可開發的旅遊資源都印到了腦子裡。這座城市在我的腦子裡是多元化的,現代的,文明的都市領跑者。

(圖片來自網絡)
多年之後,我終於來到了這座位於地球中心的城市。它帶給我的震驚無法用語言形容。
它就是我想像中完美的樣子,不對,它簡直是完美的超出了我的想像。

這是去年剛剛建好的星耀樟宜,一個商場。

這個巨型植物園是商場的中心花園,天幕上巨大的瀑布水柱傾瀉而下,空中輕軌車穿梭往來。這是科技和自然結合的極致代表了吧。

新加坡幾乎所有的民用建築物都是統一風格(或者也許我看到的都是政府建造的組屋?)聽說新加坡政府每幾年就會重新粉刷建築外牆,更新設計,改變顏色。坐輕軌車在城市中穿梭,車窗外是無法言說的整潔乾淨。因為統一風格,沒有一丁點兒突兀的東西。
[組屋是新加坡政府提供的公用住房,和普通商品房幾乎沒區別,政府會提供購房補貼,可以理解為國內的經濟適用房]

新加坡有許多居民樓是1960-1980年代的建築物,但走進去感覺不出來什麼年代感,政府不僅出錢整理建築外觀,還經常組織統一改造,補貼錢和人工幫助老樓裝修內部。
我當時住的人家,前兩年正好碰到改造,政府出錢出力幫助重新裝修了洗手間,改造下水,安裝晾衣設施,整棟樓重新做了垃圾通道,每戶家庭只出了一小部分補貼。通過政府的努力,這個建於60年代的樓不管是外面還是裡面都看不太出來陳舊的跡象。
從城市規劃的角度來說,政府也給居民提供了超級幫助。幾乎所有的地鐵站都自配一個購物中心,一出站就直接進商場,裡面必有超市,樓上是類似大食代的食檔,他們叫食閣,有各種實惠的快餐選擇。

這些圍繞地鐵自建的商區最大可能的便利了居民生活,不需要離開家特意去購物。並且這樣的規劃,從我的角度理解,也相對來說解決了地區間的差異,畢竟是政府分房,有個公平秤,不能讓各個地區的差別太大。
新加坡的國土面積很小,人口密集,但這裡卻有花園城市的稱號。走在路上,到處都是小草坪小花園。他們提出了一個「差縫綠化」的概念,全國實行立體綠化,垂直綠化。見縫插針的把綠化安排到大樓頂層,建築立面,高架橋等等城市的鋼筋水泥裡面。


我有時候覺得是不是上帝特別眷顧新加坡,這個熱帶國家,環境潮濕悶熱,但我居然沒碰到過什麼蚊蟲。我住在一棟位於7樓的公寓里,剛搬進去的時候就注意到窗戶沒有紗窗。到了晚上,我在窗戶大開的房間裡開燈閱讀,關燈睡覺,居然一整夜下來沒有一次聽到全世界最討厭的「嗡嗡嗡」,早上起來身上沒有一個包。這也是太神奇了,至今我也沒想通這是為什麼,如果有明白人歡迎給我講講。
我分別見了3位出生成長生活在新加坡21-32歲的年輕人,和他們過了簡單的3天日常。說來有意思,他們一樣的懂禮貌,受過良好的教育,待人接物非常得體。
但我有一個很奇怪的感受,年輕人才有的活潑,衝動,野心,好像被埋起來了,他們有一點點像一個沉穩的,生活上了軌道的中年人。也因為這樣的感覺,讓我看到了一些在這個國家極光鮮背後年輕人的迷茫。

聊到這好像有點突如其來的迷茫,先來說說新加坡和全世界各國一樣,排在首位的住宅需求。
80%的新加坡人住在政府分配的公用住房——政府組屋裡。
組屋的條件當然不能和私有住宅相比,但做一個參考,新加坡的私宅售價幾乎全部在100萬新加坡幣以上,而政府組屋,價格是私宅的1/5左右。組屋內部和普通商品房沒什麼區別,面積不小,政府還經常維護,而且組屋區通常有配套的公共運輸和商區,條件其實相當不錯。
但是怎麼才能被分房呢?
答案居然是。。。
結婚
作為一個20多歲的長大了的年輕人,如果你想離開父母的公寓獨立生活,想要政府分房,居然唯一的手段是找到一個男朋友/女朋友,和他/她結婚。

沒有對象之前呢?絕大多數單身的新加坡人都是住在父母家裡,家裡多子女的情況也很多,家裡非常熱鬧。除非兄弟姐妹去上學或者服兵役,不然家裡的人都是全全乎乎的。
新加坡提供比隔壁東南亞國家更高的薪資待遇和更好的工作機會,所以不僅僅非常多的海外務工人員湧入新加坡,本國人也傾向於留在新加坡工作。由於國土面積不大,所以就造成了大家不需要離開家去工作,也就進一步促成了家庭成員齊備,共住一屋的情況。
這樣的政策對單身狗來說不是太不友好了嗎?
確實
單身狗想要政府分房唯一的途徑是等,等到35歲政府才允許單人提交購房申請。所以在新加坡,一個28-35歲的年輕人和父母同住是非常正常和普遍的現象。

因為遞交購屋申請的人太多,政府採取抽籤的形式選擇購房者,據說比北京搖號快多了。但是就算是符合要求的年輕夫妻,或者35歲的單身人士,好不容易搖到了號,也不是那麼皆大歡喜的事。
拿一對年輕情侶舉例,搖到號的第一步他們需要交一部分訂金給政府,但通常的情況,他們未來的房子正在建設或者還在規劃,未來3-6年交房都實屬正常,他們需要開始每個月還貸款。

需要注意的是,情侶在遞交申請時並不需要結婚,但是交房前必須要有結婚證才能順利拿到房子。
這中間好幾年的時間,怎麼度過呢?畢竟已經背上了還貸壓力,只有極少部分情侶會在外租房,提前同居。絕大多數的情侶會選擇以下兩種方式:
1、各自回到父母家住,直到房子下來,再搬到一起去。(5年時間左右)
2、一方搬到另外一方的父母家同住。
要不是先奔著結婚的目的搖號,但幾年的磨合期並不能一起生活。
要不是剛剛在一起從來沒有二人世界就要和父母共同居住,婆媳相處。

證可能還沒領,房子已經買了,又不能住到一起,磨合不好怎麼辦?
磨合不好對不起,訂金和已付的貸款不退。。。
新加坡是沒有最低工資的,大量的海外勞動力湧入,也進一步加大了本國人的競爭壓力。
順便提一句,新加坡的賭場是給遊客設立的。新加坡本地人進去需要交高額的門票。因為政府不希望本國人浪費時間和錢在賭場裡。
聽過這個再想想,好像一切都有了一點道理。
新加坡政府好像一個家長,管理嚴格的家長。因為它的城市規劃太好,所以它要求所有人都必須遵守規則,按照時間規律的生活。所以它用政策間接影響著人們的人生決策。
我需要獨立空間——那就趕緊找個對象吧
找到對象了——那就買個房子吧
房子搖到了——那就準備結婚吧
婚定下來了,房子也買了——需要還貸款了好好工作吧
貸款壓力大——容易誘惑人的地方不要去哦
我努力工作好像也掙不到太多錢——因為有別人比你更努力——你更努力一點吧——別想投機取巧哦
我找不到對象——那就只能怪你自己了,趕緊的吧
這真是有點像一個虎爸虎媽,安排好了人生,你只需要填補空白就好了。

和新加坡人聊天有一個很強的感受:政府超強的管控力,影響甚至決定著人們的生活。當然它的優勢是巨大的,人們循規蹈矩的生活保證了社會按照規劃一樣的最完美的運轉。
那他們可不就不太會像一個年輕人嘛。
我作為一個遊客看到的新加坡是超現代的,它極盡奢華現代。但是我也感受到了一些這裡年輕人的迷茫。在我看來,這個國家管理的非常非常好,但是,好像完美的政府規劃里,少了一點點的人情味吧。

以上僅是我短期旅行期間的個人感想,如有不同意見歡迎在留言區討論
題外
其實本來寫這篇文章的初衷是寫法國,結果用新加坡開了一個頭兒之後越發不可收拾,一股腦兒把心裡想到的沒想到的都順勢寫下去了。
來來來,
下一篇我們講講法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