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沒事做?行腳游後港

2020年10月31日   •   3萬次閱讀

這是國家文物局推出的第20條古蹟之旅路線,研究籌備花費約一年時間,也是歷來有最多社區力量參與的一次,28名後港居民通過訪談或提供照片,向國人展示後港更生動豐富的歷史與故事,內容記錄在旅遊指南中。

說到後港,人們往往會聯想到潮州人和工人黨大本營,許多人或許並不知道,它其實是新加坡面積最大的組屋市鎮,也是新加坡天主教社群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

普救善堂第一副總理林怡豐(68歲)受訪時介紹,善堂共有1000多位堂友,堂內除了供奉宋大峰祖師,也提供骨灰甕安放和免費中醫診治等服務,每年還給後港一帶有需要長者發放敬老度歲金,以及幫助貧苦人家料理後事。(海峽時報)

從鱷魚園和海盜襲擊的過往,到首個坐落在組屋區的麥當勞,國家文物局昨天推出全新的後港古蹟之旅,在區內精選出18個歷史地標與場所,通過三條不同主題的自助導覽路線,助公眾實地探索後港從種植園與漁港蛻變為繁榮現代地區的歷程,以及背後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後港究竟有多大?據研究並策劃後港路線的文物局教育推廣與社區外展高級經理譚繡潔介紹,儘管沒有計算準確面積,舊時後港地區北至如今的萬國通道,南以布萊德路和巴特禮路交界為限,西到楊厝港路,東至德福工業區。

政府在1979年宣布發展後港新鎮,其實後港的歷史可追溯到1820年代,更隨著1830年代英殖民政府為連接市區和東北角實龍崗河港而興建的實龍崗路上段蓬勃發展,吸引移民在此落地生根,並以精於捕魚和經商的潮州人為主。

體現不同籍貫歷史與宗教文化特色

後港因地處實龍崗河後面而得名。不同於如今遵循漢語拼音「Hougang」拼寫,早年大家多以潮語稱之為「Au Kang」。早年聚居在實龍崗路上段盡頭港腳甘榜的潮州人多是天主教徒,於是聖母聖誕堂(Church of the Nativity of the Blessed Virgin Mary)應運而生。教堂至今仍有以潮州話進行的彌撒。加上同在2005年被列為國家古蹟的後港斗母宮,兩座歷史地標加起來有200多年的歷史。

這兩處地標皆收錄在「後港地標」與「建築瑰寶」兩條主題路線中。另一條「服務機構」路線則經過六個地點,如新加坡最早成立的善堂之一普救善堂,它創設91年來救濟地區乃至全國有需要民眾,還有免費中醫診所;位於巴特禮路的拉馬克里斯南傳道會(Ramakrishna Mission)至今仍收留著12名因家庭失和而寄宿的男童,以及新加坡後港海南同鄉會等。三條路線皆體現後港不同籍貫、歷史與宗教文化特色,參觀全程各需一小時到一小時45分鐘不等。

後港古蹟之旅沿途將設有10塊解說牌,以圖文並茂方式解釋相關歷史背景。羅弄阿蘇(Lorong Ah Soo)一帶曾是幾百戶海南籍家庭聚居之地,有「海南園」之稱。圖為羅弄阿蘇新加坡後港海南同鄉會前的解說牌,解釋同鄉會與當地水尾聖娘廟和化蒙學校的密切關係。訪客也可通過手機掃描牌上的QR碼,當場閱讀更多相關資訊。(海峽時報)

這是文物局推出的第20條古蹟之旅路線,研究籌備花費約一年時間,也是歷來有最多社區力量參與的一次,28名後港居民通過訪談或提供照片,向新加坡人展示後港更生動豐富的歷史與故事,內容記錄在旅遊指南中。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陳子宇:每年規劃兩三條導覽路徑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政策與社區)陳子宇說,疫情期間,新加坡人無法出國,但又樂於尋找嶄新且特別的體驗。「我們希望鼓勵國人外出探索本國後花園,重新認識新加坡在別具濃郁地方魅力的獨特文化遺產體驗方面,所能提供的東西。」

他表示,文物局以每年兩到三條的速度策劃導覽路徑。下一條古蹟之旅將講述另一個市鎮三巴旺的故事,預計明年上半年推出。另一條則是聚焦直落亞逸宗教組織和場所的「和諧之行」。明年還將有第三條路線,但內容暫時保密。

後港古蹟之旅配有四種官方語言的詳細旅遊指南與導覽地圖,民眾可免費在文物局網站Roots.sg下載,也可到文物局屬下博物館、阿裕尼—後港市鎮理事會(後港辦公室),或是區內七個民眾俱樂部與聯絡所領取紙質版本。

記者:盧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