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新加坡舉行了一場很特別的演唱會。滿頭白髮的uncle拄著拐杖,在孫兒的攙扶下慢慢進入會場。
年過六旬的夫婦,牽著手像年輕的情侶一樣,來赴這場特別的「約會」。
這場《往事只能回味》演唱會,是屬於uncle和auntie一代人的演唱會。因為唱歌的人陪伴了他們的青春。他就是75歲華語音樂教父——劉家昌。
從前車馬慢,一生愛聽一個人
「我是新加坡人,從小就有聽劉家昌的歌曲。我喜歡他幾十年了。」
「年輕時候愛看瓊瑤劇,他有配曲。然後就聽了很多劉家昌先生的歌曲。」
對於年輕人來說,劉家昌的名字可能有些陌生。但是對於出生於80年代之前的新加坡auntie與uncle們來講,那卻代表著他們的整個青春。
他定義了uncle與auntie青春的「美」
那個年代沒有PS,沒有複雜的電子樂。劉家昌的配樂定義了當時青春的「美」。溫婉含蓄,充滿古典的韻味。
那個年代歌如美人,詞曲從不露骨。他為鄧麗君作曲,尋求愛的關懷是《月滿西樓》中的「愛花且殷勤相守,莫讓花兒消瘦」。
甄珍的首版《一簾幽夢》,劉家昌用歌,烘托出紫菱的楚楚可憐。他為甄珍做的曲,讓她從台灣紅到了新加坡。
「窗外更深露重,今夜落花成冢。春來春去俱無蹤,徒留一簾幽夢」……那個年代沒有修容,沒有複雜的修音工具,美人與歌之美顯得如此的純粹。
如果你曾經看過《庭院深深》,一定會被劉雪華的盛世美顏驚艷到。滿滿的膠原蛋白虜獲了太多人的心。最早的版本60年代的《庭院深深》就是劉家昌作的曲。「聽那杜鵑,在林中輕啼。不如歸去,不如歸去」,用古典意象唱出了很多人的心。
他唱出了uncle與auntie人生的知足常樂
在劉家昌火遍新加坡的時候,是新加坡的80年代以前。正是新加坡從小漁村快速發展的時代。uncle與auntie的生活精神面貌,恰恰與那個時代劉家昌的歌曲很吻合。劉家昌的歌曲引起了大量新加坡人的共鳴。
劉家昌作曲的《蝸牛與黃鸝鳥》火遍小島,那一句「蝸牛背著重重的殼呀,一步一步往上爬」,唱出了當時經濟還不夠寬裕的新加坡人的心聲。
儘管沒有春和冬,新加坡人卻聽著他的「只有默默的承受這一切,承受數不盡的春來冬去」,度過了排水系統還做的不夠好的夏。
在「春風又吹紅了花蕊,你已經也添了新歲」中,開開心心地在二層「豪宅」上放起了鞭炮迎舊歲。
他們一起老去,心卻還是少年心
昨天的演唱會,手拉著手,約著好友一起來聽劉家昌演唱會的uncle和auntie,更像是來赴一場老友相聚的約會。
儘管皺紋爬上了臉,整場氣氛卻相當年輕,仿佛大家還定格在那個時代。和嘉賓陳昇互相打趣說「學生陳昇現在滿頭白髮,才是自己的『大哥』』。陳昇也懟回去說,老師讓自己唱要扭腰的歌,是為了下台跟女生聊天。
劉家昌對台下觀眾就像對老友一樣,說自己的夢想是將華泉小村建得更好。他想讓這個自己十年打造出的地方,變成真正的藝術家的天堂。眼睛泛著少年談夢想才有的光芒。
帶著從台灣聚齊的六位製作人級別的和聲,唱自己心中理想家國情結。
並且他和彈唱人蔡憶仁夫婦將演唱會的收入作為善款捐助給了善濟醫社。在他心中,即使步入老年,也應有不輸少年的社會愛心和奉獻。116888新幣的善款,被用來給更多需要幫助的病患做治療。
台下約著愛人和夥伴的uncle與auntie笑聲陣陣,大家一起唱著《往事只能回味》,似乎又回到了少年。
儘管歲月流逝,在場的uncle與auntie卻充滿了年輕人才有的笑容和浪漫。年齡不再年輕的他們,卻像劉家昌一樣,心還保持著活力與年輕。這大概就是昨天晚上演唱會,最讓人動容的一點。
Posted in:新加坡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