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華人為主的國家,島上遍布著大大小小的廟宇和道觀。又因為這些華人主要來自中國的福建和廣東沿海,所以媽祖文化非常盛行。
其中天福宮是新加坡人氣很旺的媽祖廟,它是島上最古老的廟宇之一,建於1840年,有著近180年的歷史。它也是福建會館的前身。天福宮內供奉的就是護航之神「天后娘娘」(即媽祖、天妃)。

天福宮所在的直落亞逸街位於新加坡人稱為大坡的市中心,早期華人稱這裡為源順街。當初興建時候本是臨海的,路名「直落亞逸」的馬來文就是「海灣」的意思。
在新加坡開埠時期,南來北歸的華人,因所乘帆船就停泊在宮前不遠處,所以都會到宮內拜祀,南來者感謝媽祖保佑,北歸者祈求海不揚波。
今天的天福宮依然香火旺盛,雖然直落亞逸是已經消失的海灣,天福宮的周邊已是大廈林立,而現代的交通工具也早已取代了當年的帆船。但是仍有很多新加坡人還是習慣在出遠門之前,來到天福宮向神靈許願,祈求旅途平安。

每年農曆三月甘三日(即媽祖聖誕),天福宮會舉行盛大的慶祝儀式,吸引著許多新加坡本地和來自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信徒前來朝拜。另外,天福宮每年新春都有拜大太歲的法會,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這時候也是宮內人流很多的時候。
天福宮的建築形式帶著典型的中國閩南風格,平面設計則是一個完整的合院,形成一個「口」字。其中左護室是福建會館最早的館所。這裡金漆的格扇與大紅的門框,都是新郎新娘結婚取景的熱門地之一。
建造這座寺廟的材料則是來自世界各地,有蘇格蘭的鐵器、英格蘭和代夫特的磚瓦,還有高大的盤龍石柱。天福宮庭院內聳立著許多祖先碑石,廟門則由巨大的石獅守護。整座廟宇主要由正殿、左右廂房和後殿組成,其中正殿為五開間歇山式建築,庭院內有一口古井,寓意著福地壽康。很多香客在這裡敲鐘許願。
正殿內的媽祖莊嚴慈祥,頭戴珍珠流蘇。殿里懸掛著許多牌匾,其中最有名的是光緒帝的親筆御賜「波靖南溟」。左右廂房和後殿設有多個神龕,供奉著不同的神祇,主要有關聖帝君,保生大帝和觀音菩薩等。天福宮後面的外牆,是本地藝術家葉耀宗所繪長達44米的大型壁畫,描繪了當年下南洋的華人在這裡登陸、勞作和生活的場景。

天福宮外的直落亞逸街大概有一公里長。位於來福士地鐵與丹戎巴葛地鐵站之間。從來福士地鐵站岀來,穿過金融中心的摩天大樓,遠遠看見一條彎彎曲曲的街道延伸至遠方,街兩邊清一色的19世紀的騎樓,建築完全保留了一百多年前的樣子,磚木結構,木質的門和百頁窗,有些外牆還繪有精美的圖案。

整條街被包圍在現代化的摩天大樓之中,感覺卻並不突兀。置身於街道之中,讓人有一種時光倒流的感覺。騎樓的底層多是商用,有酒吧、飯館、特色小店,也有律所或是中醫藥館。整條銜除了天福宮,還有一座華人的家族祠堂,一座清真寺和一座基督教堂。可見當初漂洋過海來到獅城討生活的並不只有華人。

直落亞逸街的盡頭是丹戎巴葛地鐵站,地鐵站的邊上還有一座城隍廟,也有100多年的歷史。和天福宮一樣,廟裡也有拜太歲的法事。城隍廟的正對面是著名的豪亞酒店,這座包裹在綠植中的建築很好地詮釋了綠色建築的理念,成為獅城地標性建築之一。不遠處還有一座地標性建築一達士嶺。達士嶺是新加坡建屋局當時建造的超高層組屋,完全摒棄了之前組屋的設計概念,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組屋時代。

來新加坡旅遊,有機會走走這條在海灣邊上建立起來的小路,在天福宮體驗一下當地的媽祖文化,你對新加坡的歷史一定會有更深刻的了解。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