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正是新學年開始時,孩子們入學接近一月有餘,有政府學校的家長給小助理髮信息說:「孩子適應的很好,CCA課程孩子都挺愛上的,上學很積極,就是上學時間早了點。現在我又面臨新的問題,糾結是否要給孩子報名參加補習班?「
一些家長可能會等著觀察他們的孩子如何應對和管理新年級的挑戰,然後再決定成本和壓力是否要報班。

在中國,兩年前政府已經出台了嚴厲的措施,禁止或限制校外補習機構的運營,以減輕學生的負擔和壓力,但並沒有產生預期的結果,需求持續存在。
即使類似的禁令在新加坡可能行不通,也可以有其他方法減少對補習班的過度依賴。本文將從中國和新加坡的教育現狀和改革探討這些問題,並提出一些可能的建議。
01 中國禁止補習兩年後的現狀
2021年7月,中國宣布了一系列打擊校外補習行業的政策,包括要求課後補習中心註冊為非營利組織,並禁止在假期和周末進行線上和線下輔導,這些政策的目的是為了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和壓力,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參與其他有益的活動,同時也為了緩解教育資源的不均衡,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質量。

然而,兩年多過去了,這些政策的效果並不明顯。根據媒體的報道,對私人補習的需求仍然存在,甚至有所增加。由於正規的補習中心受到嚴格的監管,許多家長不得不求助於「黑市」尋找家教,支付高昂的費用,有些家長甚至把孩子送到導師的家裡,在假期里進行集中式的補習。這些非法的補習活動不僅給家長和學生帶來了更大的經濟和心理壓力,也給社會和教育帶來了潛在的風險。
政府並沒有放棄對校外補習的規範,而是加大了執法力度,出台了更多的法規和措施,對非法招收學生參加校外補習的機構和個人進行處罰。政府的立場是,校外補習應該是對主流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而不是替代。但專家們一致認為,要真正解決校外補習的問題,還需要從根本上改變學校的教育模式,降低學生的競爭壓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
02 新加坡:減少去補習班的過度依賴
新加坡的學校課堂更加注重學生的歸屬感和接受感,研究表明當學生在課堂上有歸屬感時,它可以增強學生的自尊心、動力和學業成績,但即使如此,在新加坡私人補習也是一種普遍的現象,需求主要來自於新加坡競爭激烈的精英教育體系,這些考試和流程往往決定了學生的升學和就業機會。
根據上屆政府的家庭支出調查,2017/2018年,新加坡家庭在私人補習上的支出達到了14億新元。新加坡政府也意識到了私人補習的弊端,比如學生的學習壓力、家庭的經濟負擔、教育資源的不公平分配等。

為了擺脫對成績的過分重視,新加坡的教育體系經歷了幾次改革,旨在實現「每所學校都是一所好學校」的願景,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和機會,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潛能。這些改革包括:
廢除中學的排名或分級制度,減少學校之間的競爭和比較;
採用新的小學畢業考試評分系統,具有更廣泛的評分範圍或成績水平,而不是根據離散的個人分數將一個學生與另一個學生對立起來;
取消中小學生的年中考試,減輕學生的考試壓力,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探索性學習;
實施全科目分級制,允許學生靈活選修不同級別的科目,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和興趣進行學習。
這些改革是否有效,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觀察,因為它們涉及改變家長、學生和教育工作者的心態,以及根深蒂固的社會文化,在這種文化中,學術卓越轉化為個人成功。
03 有效監管的必要性
即使私人補習不可避免,新加坡也可以有辦法更好地監管和規範它,讓它真正成為對主流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而不是替代。一個可能的方向是加強對私人補習中心和導師的治理:
強制要求所有補習中心進行註冊和認證,建立一個集中的導師資料庫,要求所有導師進行註冊,並對其資格和經驗進行核實;建立一個有效的監督和評估機制,定期檢查補習中心和導師的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對違規者進行處罰或取消資格。
規範私人補習的收費,避免出現過高或過低的價格,確保所有人的機會均等,同時也保護消費者的權益;規範私人補習中心或導師的廣告,禁止使用誤導性或誇張性的語言,如「必要」、「關鍵」、「保證」等,避免製造不必要的焦慮和壓力;
除此之外,挑戰還在於確定誰應該進行監管?這一責任不能完全由教育部承擔,因為教育部的主要作用是監督教育作為公共產品,而不是私人消費。

教育系統正在逐漸轉變,家長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改變他們的思維方式,學校里不斷有有加權評估和測試,即使是最認真、最有動力的孩子也會感到厭煩,因此,作為父母、照顧者,我們需要不斷問自己:什麼有助於更新我們孩子的快樂感和目標感?
每個孩子都需要愛、樂趣和歸屬感,然後才能以正確的心態學習,如果我們的順序正確,結果就會隨之而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