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部將修訂品格與公民教育課程,
為學生奠定更強的道德價值、良好品格和應變基礎。
3月4日,新加坡教育部長王乙康在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部門開支預算時宣布,2021年起採用的修訂版中小學品格與公民教育課程將會有5大調整:
第一:教育部會更注重教導學生道德價值觀。小學的品格與公民教育課將和母語課更好地連接,以達到這個目標。教育部也擴大小四到小六的級任老師輔導課,融入更多同國民教育相關的內容。
第二:中小學的品格與公民教育課將加入更多同網絡健康相關的內容,也會把更多課程時間用於討論網絡健康課題。老師會通過互動教學方式,讓學生了解社交媒體、網絡霸凌等的影響。
第三:課程將更注重學生的心智健康,並會強化同學互助計劃。
第四:中學的品格與公民教育課會鼓勵學生討論時事,如:政府政策、網絡假信息等。
第五:調整是把品格與公民教育融入到其他課程和活動中,例如:學習營、戶外體驗活動等。
自1981年新加坡政府提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新加坡」的主張以來,為加強國家意識教育,新加坡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並在學校、工作場所和家庭中教導,使其成為生活的指南。
新加坡學校品德教育的使命是培養學生成為有國家意識、有社會責任感和有正確價值觀念,即「能夠對自己、家庭、鄰居、社會和國家儘自己義務」和「能明辨是非的良好的與有用的公民」。新加坡中小學的國家意識教育是成功的,他們教育措施得力,教育效果良好,愛國主義深入人心。

新加坡是中國的近鄰,它與我們有著相似的文化淵源,無論在教育思想,還是在教育內容和方法上,都可以看到傳統儒家文化的痕跡。
而在現代化進程中,遇到了東西方文化的衝突和矛盾。在兩種文化碰撞中,如何正確吸收外來文化,如何發揚民族文化特性和精髓,加強道德教育,新加坡在這方面有許多經驗值得我們借鑑。
1、多元化教育:德育為首
新加坡政府高度認識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把它放在學校教育的首位。
經濟的高速發展,一方面使社會現代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激發了人們的開拓進取和創造精神;另一方面也帶來一些負面效應,人與人之間愈來愈多地形成金錢利害關係,追求物質利益的慾望壓倒其它一切追求。

由於功利主義價值觀的影響,帶來諸如民族與國家意識淡薄,缺乏公德觀念、學校偏重智育而忽視德育、極端個人主義盛行、道德水平下降、犯罪率升高等一系列社會問題。這些問題引起政府和社會的嚴重關注。新加坡政府明確表示:「要追求現代化,不要西方化」,「要建立新加坡的新文化」。
2、多元化政策:文化融合
新加坡人主要是由近一百多年來從亞洲、歐洲等地區遷移而來的移民及其後裔組成的。其移民社會的特性加上殖民統治的歷史和地理位置的影響,使得新加坡呈現出多元文化的社會特色。
多民族成分給新加坡政府治國帶來了一連串問題,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新加坡政府選擇了主張民族平等、民族和諧相處的多元文化政策。
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求同存異,協商共識;關懷為先,同舟共濟;種族和諧,宗教寬容。
從這個共同的價值觀出發,學校德育目標就是培養學生成為有國家意識、有社會責任感和有正確價值觀念的良好公民。
新加坡中小學公民道德教育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與其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社會相適應的、集東西方文化於一體的公民道德教育。這顯然是新加坡教育的突出特色。
3、漢字規範:堅持推行達30年
新加坡教育部於1969年頒行《簡體字表》,新加坡從此進入使用簡體字的時代。教育部又於1976年發布《異體字表》和《新舊字形對照表》,目的在刪除不必要的異體字,並規範簡化漢字的筆畫。
新加坡教育部又於1980年和1983年,先後頒行《小學分級字表》和《中學華文字表》,新加坡進入全面使用規範字的時代。1993年新加坡國民登記局為新加坡人重新更換新身份證之際,也為華族人士加上簡體字姓名。

新加坡在進行漢字規範工作方面,前後歷達近30年,總計完成了推行簡體字、新字形、選用字、中小學字表、漢字橫寫橫排和身份證加印漢字等六項工作。凡此種種,足見新加坡推行簡體字的決心和成就。
其中最有成效的當推簡體字,在1974年教育部頒行《簡體字總表》之後,即完成了全面使用簡體字的工作。新加坡推行簡體字的成效,除了中國以外,看來沒有第二個國家或地區比得上的。
4、全面培養:提高公民道德素質
新加坡在經濟現代化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十分重視人的素質的全面培養,多年來,新加坡政府一直把提高國民道德整體水平視為民族振興的重要因素,堅持不懈地致力於道德教育的探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新加坡中小學道德教育主要通過三個途徑來進行:
一是納入教學計劃的道德教育課,針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採用實用性、操作性很強的教育方法和教材;
二是日常行為準則教育,通過一系列行為準則的學習和強化,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範;
三是課外活動和社區活動,旨在從小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和習慣。
新加坡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從失敗和曲折中不斷總結教訓,終於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而又運轉良好的公共法規和制度,形成了講衛生、重清潔、守時守法守秩序和有禮貌等良好習慣和社會風氣,使新加坡成為世界公認的政通人和的花園式城市國家。

這些足以說明,從小開始抓起道德教育,已經讓新加坡公民的文化道德素質達到一定高度,也表明儒家倫理傳統經過改造、吸收,以及與西方文化的有益成分的合理融合,對於維護社會秩序、保持政治穩定、改善社會風尚、協調人際關係、增強國家凝聚力、促進現代化發展,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