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機會,新加坡教育部長王乙康在全面科目編班制度下會選擇哪些科目?
「我是在一個講華語的家庭環境下長大。我母親是一名華文老師,父母在家都不說英語。他們曾嘗試教我英語,也曾嘗試用英語講故事給我聽,但(他們)並不是很成功。
那時候我們的教育制度也沒有學習輔助計劃(LSP),沒有老師將我隔開來一對一教導,教我英語基礎知識、提早教我發音、增加我的詞彙量、教我如何正確運用語法。所以升上中學後,我在英語這門科目上依然應付得很吃力,這也影響了其他用英語學習的科目,例如地理、歷史和文學。
如果有機會選擇G2程度的科目的話,我想G2英語應該能讓我有更多的時間打好基礎。等我成績穩定後,我就能轉修G3英語來提升。如果有更多的個性化選擇,相信的學習進度將變得更快速。」
作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以華人為主的國家,總有很多中國教育學者喜歡拿中國教育和新加坡教育進行對比。相比起中國的高考的幾乎一考定終身相比,新加坡的優秀生選拔來的更早,這也是為什麼新加坡小六會考(小學考初中的考試能夠引起更多的社會關注,孩子和家長們也會傾注更多的精力)。從入取比例來看,能夠參加新加坡高考A水準的學生,接近9成能夠考上不錯的大學(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學或新加坡本地公立大學),這在中國,這個比例要小很多,尤其是一些在中國排名較高的985大學,世界排名依然不高。其原因是經過層層篩選,只有30%的新加坡學生最終進入了高中,也就是我們俗稱的JC學習,可以說選拔的時間點提前了,或者說分散在各個年齡段中。新加坡較好的教育資源相對於他較低的總人口數來說,高考入取難度要比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中國小很多很多!因此,一直有傳言說要取消小六會考,如今,小六會考迎來了改革,中學分班制的取消,這或許對於那些晚熟的孩子來說迎來了生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