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前,送丹森(非真名)到新加坡念小學是個不用多考慮的簡單決定,因為他的家長希望丹森接受英文教育,而柔佛州國際學校的學費比新加坡學校貴至少一倍。
不過自2011年,在本地就讀的永久居民以及外籍學生的學費開始上漲。當時就讀小學三年級的丹森,從每月15元的學費,漲至22元、40元然後90元。
據《今日報》報道,目前在德景中學就讀中三的丹森,他的馬來西亞籍家長每月需掏出200元,而這個數目將在他進入初級學院時,升至400元和460元不等。
丹森37歲的母親陳女士,是名牙科護士,她說:「要跟上有點吃力。」

而新加坡非公民學費持續攀升也意味著丹森的弟弟傑森(非真名),將不會和哥哥接受一樣的教育;丹森是我國的永久居民,但弟弟不是。
陳女士和丈夫應該會把傑森送進在新山百萬鎮住家附近的一所國際學校。在新山的麗園國際學校、歐美加私立與國際學校以及騰比國際學校等,學費介於每月1550令吉(約498新元)到1750令吉(約563新元)不等,和新加坡學校的收費差不多。
對於多年來每天凌晨天還沒亮,就把小孩送上校車越過長堤來新加坡讀書的新山家長而言,我國教育部上個月宣布非公民學費持續上漲直到2020年的消息,將促使他們重新計算和部署。
從2018年到2020年,永久居民學生的學費將每月調高25元到60元不等,國際學生的每月學費則上漲25元到150元。
最新學費上漲或將改變趨勢?

對於一些人而言,學費的增加將促使他們另作選擇。一些居住在柔佛州的馬來西亞人也反映,令吉兌換新元持續走軟更是加重了負擔。
我國政府自2009年開始在教育、醫藥等重要政策上,對公民和非公民的利益進行更明顯的劃分。而最新的學費上調政策也意味著,新加坡非公民學費將和柔佛州的國際學校的學費差不多。
而目前已觀察到有越來越少新山學生越過長堤上學的趨勢,馬來西亞日報《The Star》上個月報道,往來柔佛州和新加坡的學生乘客近幾年下跌了15%,巴士業者透露,之前有約500名學生乘坐巴士越堤上課。而一些馬來西亞學生則是乘搭公共巴士越堤。
家庭主婦再拉納茲米告訴《今日報》記者,她之前為大女兒報讀了柔佛州的一所國際學校幼稚園,並打算把她送到新加坡就讀小學一年級。但報讀小一時,他們發覺自己負擔不起每個月390元的學費。
再拉納茲米和她的承包商丈夫,育有多三名一歲到六歲的子女,而她的長女目前在柔佛州就讀一所以馬來文為教學語言的馬來西亞學校,學費和買課本的費用都由馬國政府承擔。
但由於學習語言不通,大女兒上課時有點吃力:「她之前就讀的是國際蒙特梭利學校,所以要她以馬來文學習相當困難,她聽得明白但不會說馬來語。」
育有一名三歲女兒的35歲家長拉菲達則說,因為學費上漲關係,把孩子送到新加坡接受教育的吸引力減少了。
仍有家長認為值得付出

孩子已在新加坡就讀的一些家長表示,他們將縮緊腰帶應付更貴的學費。
在大士一家製造廠工作的37歲技術員艾倫的兒子,在學林小學就讀二年級。他表示,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新加坡的教育體系是世界最好之一。我們要兒子亨利長大後能擁有很好的市場價值。」
亨利每天凌晨3點半就起床,以趕上4點半的巴士,才能在7點半準時抵達學校。儘管如此,他還是難免遲到兩次,一次是在新加坡政府推出向外國車徵收過路費時,另一次是因為馬來西亞關卡的摩托車新自動閘門癱瘓,導致巴士道交通擁堵。
已是本地永久居民的亨利說:「我覺得我睡眠不足。」

居住在古來的一家人為了能讓亨利減少半小時的車程,在他上小學的一個月前,搬到了新山,距離關卡10分鐘的地方租房。
而為了讓兒子有足夠睡眠和休息時間,亨利家長更花了32萬元,在三巴旺買了一間四房式的政府組屋,他們將在明年二月搬入組屋。
亨利的父親在去年9月申請成為我國居民。他表示:「我很擔心學費。」他也透露,亨利的學費加上生活費,一個月需要約500元。但他堅持:「即使學費一直漲,我們還是必須把他送到新加坡讀書。沒有其它選擇。」
至於丹森和傑森一家,他們目前居住在阿姨位於義順的家中。陳女士和丈夫計劃在弟弟傑森升上小一時,就回到柔佛州居住,哥哥丹森則會繼續在本地就讀。
陳女士的丈夫持有工作準證,在本地的一家夜總會擔任侍應生。為了維持一家的生計和夢想,他們計劃在關卡附近開設一間小餐館。
陳女士說:「如果每個孩子都能不受國籍、種族或信仰的限制,得到最好的教育,那該有多好。」